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试题库_名词解释[1]1

大学语文试题库_名词解释[1]1

初唐四杰: 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 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五律)、《滕王阁序》 ;杨炯《从 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 。
古诗十九首: 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 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 《文选》 中, 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 深远。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 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 、《公羊 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 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 “六书 ”中,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
“春秋笔法 ”,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 ,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 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 的筛选,委婉而微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 断出现的意象, 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 称为母题。它比一般所说 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 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 “作品链 ”。
《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 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
申培, 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
文“毛诗 ”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 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 ,就是 “毛诗 ”。
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 形式新, 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 词语。 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 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 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现代汉语规范化: 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 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 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 面推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 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 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楚辞: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 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 一指屈原开创的、 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 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花间词: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多写闺情与女性,词风华丽雕琢,奠定了词体发展 的基础。
婉约派: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两大基本流派。 即婉转含蓄。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 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派:由苏轼开其端,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题材广阔,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 写词。
从诗歌体裁来说, 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 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由于屈原的 《离骚》 是《楚辞》 的代表作, 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 “书 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总集名称来说, 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 “楚辞 ”体的诗歌总集, 收入战国楚 人屈原、 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 淮南小山、 庄忌、东方朔、 王褒、 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紫钗记》 、《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 因为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 “四剧 ”皆有梦境,故有 “临川四梦 ”之称。四部作品以《牡丹亭》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且因汤显祖室名 “玉茗堂 ”,故又称 “玉茗堂四梦 ”。
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由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构成。它的体制是:一本四 折的形式,外加一、二个 “楔子 ”。以 “折”为单位,一 “折”相当于一场戏。元杂剧的演唱形式 是:一折一个宫调,一韵到底。由一人主唱,旦角主唱的叫 “旦本戏 ”,末角主唱的叫 “末本 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 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 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 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 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 具有 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魏晋风度:
指魏晋之际名士风度, 亦称魏晋风流。 是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 并成为当时 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且风流自赏。他们大多独立特行, 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又颇喜雅集。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等。
乐府: 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机构。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歌唱的诗称为 “歌诗”,这种歌诗在魏 晋以后也称为 “乐府 ”。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借古题写时事 ”),有合乐有不
合乐的,也称为 “乐府 ”。例如曹操、曹丕、曹植的创作。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 仿照乐府诗某些特点写作的诗, 被称为 “新乐府 ”,例如白居易发起 “新乐府运动 ”。宋元以后, “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为它们最初也是配乐歌唱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