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西公务员申论热点:破除信息茧房
新媒体兴起正逐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同时,社交平台中各类意见的碰撞与聚合使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就会随之带来“信息茧房”。
何为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
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那么“信息茧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又带来了那些问题呢,以及如何去破除呢?
【原因分析】
1、个人行为在互联网时代被激活,快速找到群体聚合。
自媒体时代,用户都是独立个体,接收信息更主动,不仅可以轻易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样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意见,个人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个体和个体间的交流和相遇更容易,意见的碰撞会使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个人的圈子在一定意义上被限制,自己为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逐渐形成。
2、平台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服务成为主导。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海量容易造成信息内容的繁杂和同质化,如何争取最大的用户群体成为互联网平台取胜的关键,因此关注用户体验成为每个平台都争相做好的重点。
用户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关注的新闻、浏览时间的长短等等都会成为分析用户爱好的数据基础,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也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助长“信息茧房”的出现。
【存在问题】
1、加剧了网络群体的极化。
在网络空间,网民间的群体性更明显,通过不同的信息关注点产生分化和类聚,进而形成“信息茧房”。
他们内部之间畅聊甚欢,兴趣爱好高度统一,就会慢慢减少了与外部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
群体成员之间接触到的信息、观点和看法基本上是一样的,群体同质化趋向日益显著。
在这样的“信息茧房”内,会出现认识的极端,不善于接触不同的意见,产出群体的极化。
2、导致社会黏性降低。
在“信息茧房”里,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性输入不断增强。
长期沉浸在自我话语体系中,
排斥异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容易产生脱离社会的倾向,加之群体的存在,对小群体外的一切事物和信息漠不关心,最终会出现严重的关注漠化,导致整个社会黏性降低,形成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日益困难。
【对策措施】
1、个人应扩宽信息认知范围,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网络信息的推送只是一个参考,个人选择性心理在此发挥着很大作用。
因此,作为个人用户,应清楚认识到陷入信息茧房的不利性,积极拓宽信息认知范围。
积极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将自己视为公共领域中的一份子,在理性讨论和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要做到理性讨论话题,扩宽自身认知范围,关注社会热点。
2、平台“算法”信息推送的精准化加广泛化。
平台提供精准化信息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新媒体,也一定要承担起真正的媒体责任。
如百度采用了“搜+推”的模式,基于搜索优势,通过百度智能大脑深层理解用户真实的意图,用“人找信息+信息找人”的方式来把用户真实需求的内容进行定向智能推荐。
“算法推荐机制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通过向用户提供“非计划”、“不想要”的信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信息。
3、强化网络公共平台信息监管。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用户数量庞大。
但一些新媒体平台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弱,过分依赖技术手段迎合受众需求。
而所推送的信息中大多都是层次较低的,因此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及时过滤虚假、攻击、谩骂、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为网民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提高网络信息传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