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1.在教学设计上,以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实施。

2. 在教学设计的项目上,重视了对课程的解读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确定了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 勇于开拓,大胆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把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课时内完成,最为突出的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

4. 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探究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通过读图、识图,学生自主学习,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从现象入手,以“质疑—激趣”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5.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通过视频、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创设学
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这堂课首尾呼应,问题设计得很巧妙,导入新课的时候,利用材料,提出问题,这样构成了一个悬念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凝聚。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地理图表的运用始终贯穿整个学习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开发学生的智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依据课程标准将目标情境化,问题化,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多媒体辅助等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

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 讲练结合,相得益彰。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能将课后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的知识当堂进行练习。

6. 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

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
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浅析
1、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或“导学案”,自学教材。

2、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或“导学案”相关问题。

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台湾省”时,先指导学生通过配乐朗诵“乡愁”,并与音乐烘托气氛,创设一种富有感情的场景,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验内心情感,心灵受到感染熏陶;从而产生情感冲动,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就地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屏幕或板书黑板,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熟读教材,可以通过看书、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问题。

当然,教师要备课充分,设计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有条有理。

例如:在讲西亚地区,教师就西亚地区是热点地区,通过投影将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资料或影片片段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该地区多次战争的原因,就知道该地区为什么是热点地区;就“三洲五海”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结合西亚地区地图,在图中找出“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五海”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并要确定它们在地图上位置,这样在考试中无论填图还是选择都能迎刃而解。

“自学”阶段,我们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指导学生“互学互助”做准备。

二“互学互助”小组合作、交流
“互学互助”是在学生“自学自测”的基础上,采取“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质疑、释疑,让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易错点相互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合作是关键,是课堂的高潮部分,是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和学会寻找知识的重要环节。

2、学生对“互学互助”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归纳和小结。

在这个阶段,对疑难问题相互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内部让自学能力强,领悟能力快的学生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讨论,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一部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跨小组来解决,这组学生可以帮另一组学生,把学生能弄懂得学生自己弄懂。

这里要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

最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易错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让已会的学生来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导学导练”教师精讲点拨、学生检测评价
“导学导练”是在学生“自学”“互学”的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学生对刚领悟的知识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

1、教师要寻找有针对性的问题、难点精讲点拨。

2、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并引导学生反思,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就“中国地理四大区域”的划分界线,教师在设计“导练”题目要根据教学实际,有条件可以利用投影仪把区域图投影在大屏幕上,通过简单的动画箭头在图上划分出每两个区域的分界线。

例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用箭头在图上划出秦岭-淮河一线,这样更直观的把知识点表现出来,有利于他们的记忆;其他区域之间的界线都可以通过投影来解决。

不管在前
面的“自学”还是“互学”中,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特别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情,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疑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直接由教师集中讲授;要使学生知道怎样阅读、提问、讨论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抓好小组长的培养,明确每位学生在本组中角色的定位。

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大胆让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学。

到那时,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习惯,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