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群教育工作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巧家县新华小学普卉为增进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云南省结合本省实际,针对当前群众工作薄弱环节、就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特别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
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在四群教育工作中,我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教育战线上工作的小学教师,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呼吁全社会多留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全省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及特点(一)现状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
2006年末总人口为44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747.73万人。
云南现有农村劳动力216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93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4个月或全年累计6个月以上,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
(二)特点一是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
截止今年8月,我省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21.34万人,占全省1247.5万0-17岁儿童的8.98%。
二是分布广,不均衡。
从统计分析看,我省16个州市均有农村留守儿童,但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多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则低。
三是留守早,时间长。
我省有32%的留守儿童不到6岁就留守,有53%的留守儿童在7-12岁时留守。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三年以上的占34%,一年至三年的占31%,四个月至一年的占35%。
四是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省外务工的占53%,在省城务工的占17%。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主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联系,经常保持联系的占46%,偶尔联系的占46%,从不联系的占8%。
每年能与父母能见上一面的占30.6%,多年才见一面的占22.2%。
五是家务繁重,自理能力增强。
调查中,有45.6%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承担烧火做饭、洗衣服,割猪草、养猪等家务。
也因此,有5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六是以隔代监护为主,多监护方式并存。
我省留守儿童主要有单亲监护(父亲监护、母亲监护)、隔代监护(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儿童自我监护、其它监护等几种,其中又以隔代监护为主,占49%。
七是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管教方法简单。
我省留守儿童监护人没上过学的占46.8%,小学及小学未毕业的占37.7%,留守儿童父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8%,母亲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2%。
监护人采用放任自流的管教方法的占85.6%,采用打骂教育方法的占10.3%,采用说服教育、民主教育的仅占4.4%。
八是隔代监护者年龄偏大,生活负担重。
绝大部分隔代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有的监护人要监护多个孙辈,十分辛苦,且经济困难,生活负担重。
有的年老多病,不能自理,留守儿童还要为他们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甚至出现“逆向监护”。
九是自我监护人年龄偏小,生活困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部份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又无祖辈和亲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儿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学校老师和邻居的帮助,他们的生活都存在问题。
二、云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生存环境问题一是自然环境恶劣。
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
全省土地面积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仅占6%。
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要选择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留守儿童不仅难于接触到新鲜事物,而且上学、出行也极不方便。
二是家庭环境欠佳。
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的温暖,生活枯燥;普遍存在缺乏卫生习惯,卫生状况极差;营养不良、生病后不能及时医治,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三是社会环境亟待改善。
一方面,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医疗保障缺失。
(二)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也是监护人感到最棘手的问题。
调查显示,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问题的占43.3%,其次是生活和安全问题,分别占18.3%和11.7%。
教育问题,又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例较高,学习成绩下降。
留守儿童经常迟到的占56.8%,从不迟到的仅有0.8%;每天都能完成作业的占35.5%,有时能完成的占40.3%,偶尔能完成的占4.7%,很少能完成的占19.5%;有14.7%的留守儿童有过辍学经历;有47.1%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
二是道德品质易滑坡。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管理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不良行为比其他儿童更为突出。
(三)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调查显示,有70.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比其他学生更自卑,有45.6%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孤僻,有60.8%的认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比较困难。
(四)安全保障问题留守儿童意外事故(溺水、触电、被狗咬、火灾等)呈上升趋势。
据昭通镇雄县的一个派出所统计,2005年至2007年6月,该镇就发生了15起留守儿童杀人或被杀的案件,5起留守女童被强奸案、1起吸毒案。
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政策体制机制的原因。
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二)贫穷落后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
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缓解农民外出与子女留守的矛盾;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同样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
(三)思想认识不足的原因。
总体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不够,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对留守儿童问题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
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当地没有对留守儿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关爱不够的原因。
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
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五)教育资源短缺的原因。
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
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六)农民工责任感自身缺失的原因。
对部分年轻的留守儿童父母,他们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农村生活现状,对农村的家庭责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长忽视或顾不上照料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在四群教育工作中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艰巨而紧迫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
在四群教育工作中,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1.统一思想形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把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要求上来,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思想共识。
2.建立健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各地都要尽快按中央的要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机构,积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妇联协调、全社会参与、覆盖城乡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3.科学制定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规划。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整体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工作内容及目标,循序渐进,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4.认真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在基层得到落实。
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督查,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做得深入扎实。
(二)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1.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留守儿童能够正常上学、成绩不下降,是农民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是从政策上保障农民工随住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在政策上一方面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另一方面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也应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要完全免收各种教育费用。
二是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三是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
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培养,分批组织农村教师进修培训;要通过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确保农村学校老师队伍的充足稳定。
四是切实推进农村科学家庭教育工作。
要不断巩固发展农村中小学家长学校,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示范经验,大力建设一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推进农村家庭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认真组织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及监护人的学习教材,并组织专家开展指导与培训服务。
2.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一是推进农村平安建设。
要针对农村治安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严厉打击农村突出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协调发展;要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为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管理。
公安部门对农村的派出机构要建立留守儿童安全防范责任制度,及时摸清辖区内留守儿童底数,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档案,做好个别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留守儿童的管护工作。
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教育。
编写留守儿童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宣传手册,并免费印发给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等。
四是对留守儿童生活环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医护室;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要负起责任,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对监护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托管。
3.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是建立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