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坚持”给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坚持”给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文明孝感建设为总抓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坚持强化组织保障,创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环境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文明村镇建设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

市“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

市里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文明委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领导小组和主要职能部门主管主抓的工作专班。

从“九五”起,市委市政府把全市文明村镇建设分别列入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和长远规划,并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年终责任目标考核。

制定出台了《县市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考核办法》和《全市文明村镇考核细则》,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使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步入规范化、长效化的发展轨道,推动文明村镇创建上新水平。

市文明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文明新村创建现场交流会,市“四大家”有相领导出席会议,市文明委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县市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及部分村镇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及时总结宣传各地经验,大力推动全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县市区、各乡镇都相应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各级党政领导都亲自挂村办点,加强领导。

二、坚持丰富宣教载体,努力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
以抓教育促素质,以提素质促风气好转,是我市长期坚持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法宝之一。

一是实施集中培训、宣讲辅导、研讨交流等学习教育制度。

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基层、进乡镇”、“新农村建设理论进万家”宣讲讲谈活动,向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宣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对新形势下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宣讲对谈,增强了农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深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扎实开展“道德进万家”、“讲道德从我做起”、“婚育新风进万家”、“十星级文明农户”、“和谐农家”等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独特作用,组织开展了“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如孝南区袁湖村、汉川市刘家台村、安陆市李园村、孝昌县新龙村等地多年坚持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计生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独特作用,组织开展“卫生庭院”、“十星级文明农户”、“好婆媳”、“好妯娌”等群众性创评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逐
步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深化完善梯级包保责任制,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针对近百万留守儿童在农村的实际,探索出“留守儿童双线梯级包保责任制”(“双线”即学校和社会,“梯级”是县、乡、村和学校、班主任、老师三级),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孩”心理失衡、行为失管的问题。

为确保梯级包保责任制的落实,我们制订了严格的考评机制,实行定期检查通报,并将包保责任与责任人的评选晋级挂钩,与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评选表彰挂钩。

几年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卡40余万份,招募1000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向留守孩赠送手机1000部,话费400万元,建立亲情联系10万个。

五是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广大干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近年来,我市在积极宣传推荐全国、省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在全市组织开展孝感市级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和“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

通过表彰评选活动,在全市掀起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的热潮,全市上百万基层干部群众参与了推荐评选活动,投票产生了48名表彰对象,其中来自农村基层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21人。

为充分发挥首先模范在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农村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组织市内各级道德模范到个村镇宣讲先进事迹,用身边鲜活生动的事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三、坚持实施文化建设工程,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各地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为核心,不断开创农村文化事业新局面,努力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深入推进“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

2008年以来,我们将宣传文化建设纳入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目标管理,有力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一批农村文化品牌。

如孝南剪纸、汉川楹联、应城膏雕、云梦皮影、安陆漫画、孝昌书法等民间艺术品牌。

二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2009年来,我市争取中央、省文体新项目经费6508.9万元,市县乡三级配套项目建设经费一亿多元。

修建村民休闲文化活动广场312处,落实有线电视村村通,彩绘以“新农村建设”、“八荣八耻”、“公民道德规范”、“计划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3240幅,建有农家书屋1534家,70%的村纳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得到不断改善。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稳定骨干队伍,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队伍素质,加大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197支农民专业文艺演出队活跃在城乡大街小巷,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了乡村文化。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为适应发展需求,各地文化部门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民间民俗秧歌、歌舞、戏曲演出、
善书、皮影、电影放映、书画展览、农业技能比赛等文体活动。

汉川市沉湖镇、安陆市王义贞镇等地农民自编自导组织举办了“周末文化广场”、“丰收文化节”等文体活动,为村民送上了精彩的文化大餐。

大悟县宣化店镇玄坛村自2006年以来,坚持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农民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五届,每届吸引来自鄂豫两省4县10多个乡镇数万村民前来观看,已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

这些活动紧跟时代发展、符合农村实际、体现地方特色、服务农民需要、深受群众欢迎,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文明新村创建上台阶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围绕人育环境、环境育人这个宗旨,紧紧抓住文明新村创建这个载体,加强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使全市文明新村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全市各地以清洁家园为主线,以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以“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取得了一定实效,初步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房屋乱建、垃圾乱倒、禽畜乱路、柴草乱堆、污水乱泼“五乱”现象,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真切地感受文明新村建设的切实变化。

如汉川市田二河镇燕子村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文明新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
搞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改五通六治”工程,对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门前进行了硬化,配套完善了路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坚持典型引路。

我市在文明新村建设中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

确定了市、县两级100多个文明新村建设样板村,18位市级领导分别挂点指导,培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文明新村。

如汉川市沙河沿线创建、云梦县胡金店镇的连片创建、孝南区祝站镇整体推进、安陆市李园村和孝昌县新龙村重点创建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吸引了安微、江西、武汉等地前来参观学习。

三是坚持城乡共建。

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文明新村建设,号召市县各级机关单位包村抓点的做法,建立健全了机关帮村、党员干部帮户的城乡共建的帮扶机制,为农民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

市委宣传部每年变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为“常下乡”。

这些城乡共建的举措,使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共创文明”城乡精神文明共建共享的目标。

通过抓共建,全市90%以上的村实现了通村公路、有线电视电话进村入户,乡村面貌不断改观。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

我市通过政策驱动、行政推动等办法,多方为文明新村建设融资。

安陆市以政府投入、地方配套的办法带动农户投入8000多万元,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云梦、应城等地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村民硬化道路和房前屋后,各级财政拿出专项经费为乡村聘请卫生清扫员,并为村庄建设垃圾池、配备垃圾运输车等环卫设施。

大悟
县采取政府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地方自筹一点的办法筹资一亿多元对农村脏乱差现象进行治理,并建立“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长效机制。

通过文明新村创建,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了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户户讲卫生、个个爱清洁、人人讲文明”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全市涌现出汉川市长兴铺村、应城市大普村、孝昌县新龙村等国家级文明新村或创建工作先进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