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综合能力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 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它的单位是(D)A.米B.分米C.厘米D.微米2.历史上把如图示意的长度定为1 英寸,1 英寸约为(D)A.2.5 km B.2.5 m C.2.5 dm D.2.5 cm错误!错误!,第3题图) 3.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D)A.1 cm 5.50 cm B.1 cm8.30 cmC.1 mm8.30 cm D.1 mm 2.80 cm4.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机械运动就是物质的一切运动B.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C.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D.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5.小明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明突然感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明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A.旁边车道先行的公交车B.小明爸爸C.地面D.自家小车6.短跑运动员5 s跑了50 m,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 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 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C)A.汽车、羚羊、运动员B.羚羊、汽车、运动员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7.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图象,则图乙中与之相对应的图象是(B)8.“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光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如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B.甲球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C.乙球做匀速圆周运动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9.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在如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象(D)A.一定是图线a B.一定是图线bC.可能是图线b D.可能是图线c,第9题图),第10题图) 10.龟和兔在路程为s0的一段平直赛道上进行赛跑竞技比赛,它们赛跑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和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比兔先到达比赛的终点C.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总是比龟跑得快D.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11.若采用发光二极管,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灯丝的白炽灯大约快0.5 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作出反应,假设后车以50 km/h的车速匀速前进,则在0.5 s的时间内,后车前行的距离大约为(B)A.3 m B.7 m C.12 m D.25 m12.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 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 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 km/h. 则汽车行驶这120 km(C)A.所用时间为2.4 h B.所用时间为2.6 hC.平均速度为48 km/h D.平均速度为50 km/h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3.亲爱的同学,请你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其分度值为__1__mm,小红用该刻度尺对实际长度为70.0 cm的课桌进行测量,所测得的数据约为66.7 cm,经过分析,导致该测量结果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把刻度尺的总长度看成它的量程__,改正错误后,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要进行__多次测量求平均值__.14.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字:某人身高约165__cm__,步行的速度约为5__km/h__;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速度为85__km/h__,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 k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__3__h.15.2015年8月11日,来自挪威的翼装飞行运动员艾斯朋从天门山顶跳下,另一位极限运动员比约恩借助飞机低空跳伞,二位选手各自飞行一段时间后,低空跳伞者准确地落在翼装飞行者身上并短暂停留. 若以艾斯明为参照物,比约恩是__静止__的,此时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比约恩是__运动__的.16.小明骑着自行车上学,以小明背着的书包为参照物,小明是__静止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4 m/s,其物理意义是__每秒通过的路程为4米__,小明从家到学校骑车用10 min,则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__2400__m.17.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__东__做直线运动,经过6 s,甲、乙两物体相距__30__m.,第17题图),第18题图)18.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测出它们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两车路程-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小车甲做__匀速直线__运动,速度大小为__15__m/s. 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__西__运动.19.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 s. 从频闪照片可判断,该木块做__匀速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__1.80__cm. 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__0.9__m/s.20.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a)、(b)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__乙__(选填“乙”或“丙”)车静止;甲车的运动时间如图(c)所示,则秒表记录的时间为__175__s,甲车通过的路程为__700__m.三、简答题(4分)21.小华同学买了一盒自动铅笔用的笔芯,但包装盒上注明的笔芯直径看不清楚了,小华想用实验方法测出笔芯的直径,他只有最小分度值是1 mm的三角板一块,小华能否测量出笔芯的直径?请写出实验步骤.解:把几根铅笔芯紧密排列在一起,用三角板测出宽度a,则铅笔芯直径d=an四、实验探究题(共21分)22.(6分)如图所示:(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__甲__图,铅笔的长度应为__3.30__cm.(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减小误差__.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 cm 、26.00 cm 、26.02 cm 、26.42 cm. 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26.42_cm __,该课本的长度应为__26.00_cm __.(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影响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__偏大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3.(10分)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小明按图完成了如下实验.路段 距离/cm 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 -1)AB 40.0 2 __0.2__ BC__40.0____1____0.4__AC 80.0 3 __0.27__的速度__越来越大__(选填“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2)该实验的原理是__v =st__.(3)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__便于测量时间__.(4)斜面选择的坡度不能过大,以免__坡度太大,小车运动时间太短,不好测量__,也不能过小,以免__坡度太缓,小车可能静止不动__.24.(5分)下表是卡车沿直线平稳行驶和电车、机车启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从启动一段时间后开始计时),请你比较和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t /s 对象v /(m·s -1) 0 5 10 15 20 卡车 20 20 20 20 20 电车57.51012.515机车 12 14.5 17 19.5 22__匀速直线__(2)电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定性关系是__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__. (3)电车的速度v 与时间t 的定量关系是v =__(5+0.5t )m/s __.(4)通过分析电车和机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它们__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__是相同的.五、计算题(共16分)25.(6分)一列200 m 长的轻轨列车,以15 m/s 的速度通过2.8 km 的立交轿,则列车从上轿至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为多少?解:时间t=s/v=(2800 m+200 m)/(15 m/s)=200 s26.(10分)轨道交通具有便捷、运载量大、污染小、安全性高等优点,有利于减缓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1号线起止点车站(座)线路长度(km)总长地下地上投资(亿元)速度(km/h)建设期(年)一期高桥西——东外环19 21.3 14.4 6.9 99.8 332009~2014二期东外环——北仑17 23.3 0 23.3 45.0 422012~2015__高__((2)目前宁波市城区公交车的平均行驶速度约为25 km/h,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这一数值可能将更低. 1号线一期(线路接近直线)建成前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高桥西到东外环至少可节省多少小时?(3)若1号线全线建成,预计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达多少千米/时?解:(2)公交车从高桥西到东外环的时间t1=s1/v1=21.3 km25 km/h=0.852 h,地铁从高桥西到东外环的时间t2=s1/v2=21.3 km33 km/h≈0.645 h,可节省的时间t=t1-t2=0.852 h-0.645 h=0.207 h(3)地铁由东外环到北仑所用的时间t3=s2/v3=23.3 km42 km/h≈0.555 h,全程的平均速度v=s总/t总=(21.3 km+23.3 km)/(0.645 h+0.555 h)≈37.2 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