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生物学——浅谈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

保护生物学——浅谈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

浅谈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现状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摘要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国家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由于受历史、社会的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濒危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存在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西、刚果、马达加斯加、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一起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

我国的物种多样性概括起来有下列特点:1、物种数目相对丰富。

据统计,中国的哺乳类为世界第五位,鸟类为世界第十位,两栖类为世界第六位,种子植物为世界第三位。

2、特有物种繁多。

我国辽阔的国土,古老的地质历史,多样的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境,为特有属、特有种的发展和保存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大量特有种类我国的植物物种种类丰富,特有性高,但特有物种分布很不均匀,且植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我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对植物资源的破坏极其严重。

以被子植物为例,我国约有4000多种被子植物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列入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44000多种,昆虫约15万种,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

但有些地方对土地过度地开发,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贵动物已濒临灭绝,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刻不容缓。

以野生动物为例,在世界受危动物中,中国受危兽类和鸟类的种数都排在前三名。

受危的兽类有128种,鸟类有183种,爬行类有96种,两栖类有29种,鱼类有92种。

很多动物的灭绝,要归因于它们的生活环境所遭到的人为的大规模破坏,包括天然林被大量的采伐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动物的适栖生境遭到严重破坏。

不法分子的乱捕滥猎,也对野生动物构成巨大威胁。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对野生动物的贸易量和狩猎量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全国每年大约出口的野鸟就达200万只。

如此大的捕杀压力,使野生动物在中国正在毫不含糊的逐渐消失。

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团伙偷猎走私藏羚羊和猎隼的现象,对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破坏很大。

以猎隼为例,猎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内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不法之徒将其捕获偷运到中东等地,牟取暴利。

所以,人类活动是导致野生动物的受危和灭绝的根本原因。

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正在无情地蚕食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成为动物保护难以解决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具体表现如下:1、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途径。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最初是科学家们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建立时,主要选择天然原始森林。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原则也从最初的绝对禁猎、禁伐向分区严格保护、适当开展科学实验和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

2001年12月,中国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到2010年,全国自保护区数量已达180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14%;预计到203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将达到2000个,占国土面积的16.8%,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增加;到205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达2500个,占国土面积的18%,使85%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增加,重点抢救大熊猫、虎、藏羚羊、普氏原羚等15类物种,恢复、保持其种群数量。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力争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使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2004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资源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规划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200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有效保护濒危状况严重、起源于中国的80~100个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物种。

2、我国初步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法律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行为,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目的。

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20多部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部分重要法规得到重新修订,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法》、《林业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

从1993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环境保护法执法大检查”等活动,严格检查各地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行情况,促使各地政府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破获了一批盗猎、走私野生动物的大案、要案,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推动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各项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管理制度,包括捕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特许猎捕证制度,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实行采集证制度,出售、收购、利用、出口、引进野生动植物须经有关部门的批准。

近年来,国家每年开展集中统一行动,加强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濒危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建立转基因生物体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加强进口检疫工作,防止外来物种进入国内。

3、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宣传教育与物种保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于1983年,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也日趋壮大。

截止1998年,全国地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达400多个,会员总数达4万多人。

协会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筹集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

向公众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知识,使之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濒危现状、有效的保护措施等,将会带动更多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

目前,电视专题节目、影像资料、科普图书、学校开设的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民众对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的有关知识及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等,都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4、组织拯救工程为保护和繁育濒危珍稀物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相继建立了14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如大熊猫繁育基地、麋鹿苑、野马繁育中心等。

中国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稳定在1000只左右,人工繁殖成功已达42只。

朱鹮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只增加到1000多只,其中野生种群达53只。

20世纪80年代初从野外引进的700多只扬子鳄,现已发展到10000多只。

新疆野马从18匹发展到290多匹。

高鼻羚羊发展到39只。

人工饲养的猕猴存栏数,现已达1300余只。

其他如东北虎、金丝猴、羚羊、丹顶鹤、红腹锦鸡等10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也通过人工繁育成功而建立了稳定的种群,在世界濒危物种拯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组织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近十年来,为了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状况,国家有关部门还大力开展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包括对大熊猫、华南虎、麝、亚洲象、熊、蛇、豹猫、猞猁等动物的专项调查,掌握了若干大宗贸易物种的野外资源状况。

在全国范围设立的鸟类环志站点,多年来共环志的各种鸟类达9万多只。

《野生动物保护法》把“组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列入其中,充分说明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性。

从1995年组织开展到2000年完成的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对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6、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签订了6项双边保护协定(议定书),并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

通过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我们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经过我国的不懈努力,一些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分布范围越来越大,栖息环境不断改善。

稳中有升的陆生野生动物约占55.7%,资源消耗严重和濒危度较高的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的占71%,红豆杉、兰科植物、苏铁等保护植物科群不断扩大,有上千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植物园、树木园等培育基地得到良好的保护。

但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不足,过度消耗的状况仍比较严重。

目前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法律不完善,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生态补偿政策不合理,虽然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但难度大,进展缓慢。

2、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矛盾突出。

3、人力资源匮乏。

植物、动物分类方面人才奇缺,特别是能从事野外调查的年青科研人员更少。

4、公众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现象还是有发生。

5、资金缺乏。

野生动植物保护、恢复工作资金需求量大,需要国际社会提供足够的新的额外资金。

虽然我国在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些困难,但我相信,在政府的努力下,在公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不断向前推进!参考文献1、《中国履行<生物多样特性公约>第三次国家报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 2005年11月第一版2、《动物保护概论》(第三版)陆承平主编 2009年9月第三版3、《动物生态学》冯平、高讳、盛连喜主编 2005年7月第一版4、《野生动物保护原理及管理技术》徐宏发、张恩迪主编 1998年9月第一版5、《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张恒庆、张文辉主编 2009年9月第二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