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11课《论语十二章》背景、文言知识、内容分析、注释、译文先秦: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成语1、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3、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4、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5、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6、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7、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8、不舍昼夜:日夜不停.9、逝者如斯: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10、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11、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12、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四】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2.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内容分析«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假设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那么。
所选十二那么,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那么等论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处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人处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学习方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为人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修养〕创作背景«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二十篇。
四百九十二章。
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作者孔子的十大弟子:1、颜渊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不幸早死。
2、闵子骞〔闵损〕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3、冉伯牛〔冉耕〕。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仲弓〔冉雍〕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
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品学兼优。
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5、宰予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6、子贡〔端沐赐〕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
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7、冉有子〔无文字记载〕8、曾子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
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