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必有我师焉.
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3)逝.者如斯夫
逝: 往、离去
(4)盍各言尔.志
尔: 你们的
(5)无施劳.
劳: 功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训练点)
题型+模板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模板: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7-
课内巩固 35分
1.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创始人。“子”是古代对 男子 的尊称。(4分)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语录 体著作。它与《 大学 》《 中庸 》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2-
◇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阅读,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训练点) ◇结合对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会其倡导的“为学之道”。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3-
例文引路 山东枣庄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子》合称为“四书”。(3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 yuè )
不愠.( yùn )
三省.( xǐng )
传.( chuán )不习乎
罔.( wǎng )
殆.( dài )
笃.志( dǔ )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8-
4.填空。(10分) (1)《<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2)《<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的 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3)《<论语>十二章》中,“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 心向别人学习,而学习的方法应该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4)《<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君子对于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颜渊、季路①侍。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③,与朋友共, 敝④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⑤善,无施⑥劳。”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②盍(hé):何不。③衣轻裘:衣裘,泛 指衣服。“轻”字疑为衍文。④敝:破旧,这里是使动用法。⑤伐:夸耀。⑥施:夸大。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16-
知识即时贴 同义词(阅读教材P53) 同义词的辨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轻重的差别。[例]“请求”与“恳求”,“请求”,即说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词义 轻;“恳求”,指诚恳地请求,词义重。 (2)用法或搭配上的差别。[例]“坚定”与“坚强”,可以说“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性格”,但 不能互换。 (3)所指范围上的差别。[例]“时代”与“时期”,前者指较长的时间,范围大;后者指一段 时间,范围小。 (4)集体和个体的不同。[例]“布匹”与“布”,前者一般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后者多指 个体。 (5)语体风格上的差异。[例]“父亲”与“爸爸”,前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则较为口语化。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9-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训练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2分)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守诚信呢?(2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留有疑惑。(2分)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 改变他自有的乐趣。(2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2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①?”子曰:“未可②也。”“乡人皆恶③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节选自《论语·子路》) [注]①何如:如何,怎么样。②可:赞同,肯定。③恶(wù):讨厌,憎恨。 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注意准确 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善者”“不善者”分别意为“好人”“坏人”;“好”与前文“乡人皆好 之”中的“好”,均读hào,意为“喜欢、爱好”;“恶”与前文“乡人皆恶之”中的“恶”意思相同, 可参见注释。逐字对应翻译之后,注意译文的表达通顺即可。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自我检查、反省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疑惑
(4)三军可夺.帅也 夺: 改变
(5)博学而笃.志
笃: 坚定
-11-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12-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训练点)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2分)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2分) 3.请写出两个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2分) 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每个1分,共2分;写出两个即可)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 说这则讲的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再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感悟。(4分)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习方法,告诉我们要把学习 和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学习数学,如果只是一味地做题,结果可能只是一知半解。 在做题的同时,还要经常分析总结,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内容1分,感悟3分,共4分; 言之有理即可)第Leabharlann 单元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4-
【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有一个人)全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这样还 不能肯定。”“(有一个人)全乡的人都讨厌他,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不能肯定。不如 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13-
拓展阅读(二) 15分 【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6-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六字诀 (1)“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 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即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3)“补”,即增补。变单音节词语为双音节词语,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4)“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用“我”替换“吾”“余”“予”等,用“你”替 换“尔”“汝”等。 (5)“调”,即调整。把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即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相关词语。
阅读素养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5-
知识梳理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尽可能做到原文与译文文 意相对。直译能做到字字落实,但有时原文文意难懂,直译会使译文语言不够通顺。 (2)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整体意思进行翻译,翻译时尽可能照顾原文大意,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意思。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和句式皆可变化,译文符合 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浅显易懂。 通常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粮,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2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2分)
-14-
第三单元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