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 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 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 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 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鉴赏方法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参考答案
(1)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 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 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 (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 险恶得多。
实战演练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知识梳理(抒情)
(4)借景抒情:
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 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 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 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 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 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 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其成 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概念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
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 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 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代表人物及诗作
知识梳理(抒情)
(2)借酒抒情:
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 《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 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 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 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 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 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 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 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知识梳理(情感特点 )
小结: 1.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 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 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 怅、落寞。 2.感情色彩有(感情基调): (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知识梳理
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 “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 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 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 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 绪的意象。 (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 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 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知识梳理(情感特点 )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 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知识梳理(情感特点 )
实战演练1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 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 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 意?
知识梳理
送别诗常写的内容: 1.描写眼前送别的景物(或环境渲染) 2.描写想象友人离去路途中的景物 3.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景物 4.分别后自己看到的身边的景物或分别后自 己的生活状况 5.回忆曾经与友人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 6.借古人写自己的惜别。
知识梳理
送别诗的情感: 1.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 挚情意 2.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 3.对友人路途艰险的担忧,对友人(或自己)前 程的担忧 4.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 友人的思念。 5.抒发分别后自己的孤独寂寞,生活没有乐趣
送别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知识梳理(抒情)
(3)借物衬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 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 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 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 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 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 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知识梳理(抒情)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两种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 一体。
1、直接抒情: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 .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 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 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 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送灵澈上人》、《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 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 箫声咽》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 高适:《别董大》 骆宾王:《易水送别》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知识梳理(抒情)
2.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1)以喻显情: 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 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 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 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 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 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知识梳理
送别诗的情感: 6.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漂泊的愁苦 7.借送别表达友人和自己的不得志,愤恨等 8.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 生感慨 9.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10.借送别言志诗。
知识梳理(情感特点 )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的类型
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 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 谊。 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 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 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 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 羡慕。 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 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 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 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