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四、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长亭对坐、 古道相送、 芳草离情、 晚风吹拂、 折柳赠别、 笛声幽怨、 夕阳下挥手、 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山外山天各一方。
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2)空间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渡口、 古道
(3)具体物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 流水、寒蝉、船(舟)、西风、美酒、芳草 、笛声、烟波、浮云、鸿雁、子规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留别(别) ××” “赠××”
古道
长亭


笛声
送别 芳草
夕阳


2:抓意象,抓住典型意象,感受送别意境。
•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依依不 舍, •对友人的宽慰、关怀、劝勉, •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有时也表达自己的志节。
3:品情感,根据关键词句,体会离情别绪。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4)乐曲:《阳关曲》、《骊歌》、《劳歌》
送别诗的情感: 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送别诗的情感: 慷慨豁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别董大
2、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 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 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 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 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 人的关切和思念。(手法+ 分析+情感)
四、堂上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 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 早。
课堂小结: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 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 远山、浊酒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 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 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
பைடு நூலகம்
• 4.感情色彩: •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 5.常用手法: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景(1分):词人伫立在江边,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 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愁
云惨淡,帆船越来越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
帆。(1分)作者以景衬情,表达了对友人浓烈的不舍 和留恋之情 。(1分) 场景(意境)分析题:总体概括+描述画面+分析情感 (有手法的点明运用的手法)
知识小结: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 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 代称)
《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渭城曲》,是 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 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 汉族古琴歌曲。
4
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
形象(景物意象) 表达技巧 内容和思想情感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 难行,交通工具落后, 古人一别动辄多年,再 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 离别。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 为 赴考、出使、迁谪 (宦游)、征戎、商旅、 归隐等。
①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留 别”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 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②送别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 送别。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1、鉴赏步骤指导:
首先,辨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从“闻、左迁、寄”、可看出属送别诗杨花落尽子规啼,
。其次,抓意象 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叫声
闻道龙标过五溪。
凄婉哀愁的子规和寄寓相思的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
再次,品情感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 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 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情感3:情深意长的勉励,劝慰中带着 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别后情境的想象、对友人的 担忧与思念。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渭城曲》,是 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 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 汉族古琴歌曲。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 傍晚
山中送别 王维
送灵澈 刘长卿
山中相送罢
苍苍竹林寺
日暮掩柴扉
杳杳钟声晚
春草明年绿
荷笠带斜阳
王孙归不归
青山独归远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 月夜
夕阳、孤舟、流水
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 修辞手法:比喻、双关 • 描写手法:想象(虚与实)、景物描写角度顺序
送别诗赏析的方法步骤:
1:辨题目,通过辨别题目,确定诗歌类型。
送别诗题目往往是“送××(多写其 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使、 还、入、赴、迁等)某地”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2020.02.09
诗歌的分类 形式:格律诗 时间: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
题材内容分类 送别诗 怀古诗 边塞诗 思乡诗 闺怨诗 借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 山水田园诗 生活哲理诗
一、送别诗的基本知识:
①送别诗。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 景物,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 感情: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 感的愁绪。 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别董 大》。 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 《芙蓉楼送辛渐》。 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 劝慰警示之意。
3.“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蕴含了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4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情感6:表明朋友间的友谊深厚。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送别诗常用艺术手法有: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寓情、 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衬托、 比喻、拟人、夸张等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
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别诗中常提到的乐曲有:骊歌、劳歌、阳关曲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 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 代称)
[注] ①杪miǎo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 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答: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 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 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提到的乐曲有:骊歌、劳歌、阳关曲
4:析手法,分析艺术手法,把握情感手段。
送别诗赏析步骤:
1:辨题目,通过辨别题目,确定诗歌类型。 2:抓意象,抓住典型意象,感受送别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