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的家庭护理感冒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据医学观察,一个孩子在一年内往往反复发生感冒数次之多,尤其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容易感冒。
小儿感冒轻重程度相差很大,轻者,只是流清水鼻涕、鼻塞、喷嚏、或者伴有流泪、微咳,咽部不适。
一般3~4天能自愈。
有主题:时也伴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发炎以及淋巴结肿大。
发热可持续2~3天至1周左右。
小儿感冒时还常常伴有呕吐、腹泻。
重者,体温高达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状。
小儿感冒是极为普通的小毛病,但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常常可以引起许许多多并发症,常见的有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炎及淋巴结炎。
也可引起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气管炎及肺炎等等。
有时小儿感冒还会通过血液循环播散于全身,引起败血症、脓胸、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危及生命。
此外,还会引起免疫性疾病,如心肌炎、风湿热、急性肾炎等疾病。
所以说,小儿发生感冒时,做家长的一定要照医嘱做好家庭护理。
小儿感冒家庭护理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充分休息,病儿年龄越小,越是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
其二是按时服药。
就大多数感冒而言,多数是由于病毒所致,抗菌药物无效,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滥用抗生素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
服用“百服咛”能较好地解除感冒引起发热、鼻塞、咳嗽等不适,避免并发症发生,及早康复。
其三,小儿感冒发热期,应根据孩子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别给予流质或面条,稀粥等食物。
喂奶的孩子应暂时减少次数,以免发生吐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其四,居室安静,空气新鲜,禁烟,温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太湿,有喉炎症状时更应注意,这样才能让患儿早早康复。
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小儿感冒慎用药最近,由于北方地区气温变化大,感冒患者骤然增多。
据解放军304医院儿科主任余素明介绍:这次感冒的临床表现多伴有高烧,部分患儿达40摄氏度以上,有的患儿伴有惊厥、抽风,以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为主,咳嗽、恶心、呕吐。
在不少家庭中,全家成员同时感冒。
很多家长对孩子感冒非常着急,一到医院就要求输液,用高档抗生素。
余主任说,这次感冒,大多数病人在初期都是病毒感染,病人的血象不高。
对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发烧是机体对病毒的一种抵抗反应,除了那些明确有合并性肺炎,血象高的患者,可以酌情给予退热和抗生素治疗外,体温不超过38℃,血象不高的,尽量不要输液。
可以吃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药,如小儿感冒冲剂等。
要给孩子多饮水,注意休息,多吃蔬菜、水果等一些清淡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余主任说,有的家庭储备有“小药箱”,孩子感冒拿家里储存的感冒药给孩子吃,这样做很危险。
因为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药对孩子有危害,所以小儿感冒用药要特别慎重。
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药,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
此外,小儿也尽量不要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复方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或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
余主任提醒说,元旦、春节前后是感冒的高发期,家长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给孩子添加衣服,房间要每天开窗通风,室内温度不要过高,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
平时要加强孩子的户外活动,增强孩子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和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另外,感冒特别是流行性感冒传播的速度很快,在感冒及流感流行的高峰时期,儿童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去,同时要避免孩子与感冒病人接触。
(张献怀韩建中)小儿感冒时要注意合理用药小儿感冒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流鼻涕、鼻塞、咳嗽,有时可伴有呕吐和轻度腹泻。
尤其周岁以内的患儿全身症状重,多为高热、不吃奶,甚至还有抽风等。
看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十分着急。
那么,该怎样给患儿合理用药呢?以下几点,供使用时参考:(1)不要急于退热。
不急于给小儿退热有几方面的原因:①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
低热或中热有利于小儿成长发育。
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
②不到高热不用药。
体温达到39度以上就必须用药,而且刻不容缓。
高热持续过久,可使身体的许多重要功能失调;由于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大而加重心脏血管的负担;大脑兴奋过度而导致高热惊厥或过度抑制而引起昏睡;消化功能紊乱;抵抗力减弱,合并肺炎等。
③退热药副作用大,非万不得已不用。
无论是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APC),还是其它五花八门的退热药,都离不开由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来合成。
因此,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粘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肠长期少量出血并由此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引发血液疾病;损害肝脏和肾脏;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合并肝肾中毒而致死。
④可酌情采用物理、药物降温。
(2)合理用药:小儿感冒不要随便使用抗菌素,应选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因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
小儿常用抗感冒病毒的药物有:①病毒灵(吗啉胍),服用量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0毫克,分3次口服。
②板蓝根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③金刚烷胺,每片0.1克,小儿用量按年龄折算,允许连续服药时间为3~5日,最长不可超过10日。
④抗病毒口服液,每次半瓶,每日3次。
⑤抗感解毒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3)可合用抗菌素的指征:①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仍不退热时。
②防止6个月以下月龄婴儿发生继生性细菌感染。
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④经常患扁桃体炎者。
⑤出现气管炎(咳嗽、脓痰)或肺炎征象者。
(4)应用抗病毒药、退热药、抗菌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太久。
②多喝开水,促进药物的吸收与排泄。
③3岁以下小儿肝肾尚未发育成熟,故不宜使用扑热息痛。
④小儿本人或其家族有解热类药过敏史者,勿用退热药。
小儿感冒的家庭护理感冒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据医学观察,一个孩子在一年内往往反复发生感冒数次之多,尤其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容易感冒。
小儿感冒轻重程度相差很大,轻者,只是流清水鼻涕、鼻塞、喷嚏、或者伴有流泪、微咳,咽部不适。
一般3~4天能自愈。
有时也伴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发炎以及淋巴结肿大。
发热可持续2~3天至1周左右。
小儿感冒时还常常伴有呕吐、腹泻。
重者,体温高达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状。
小儿感冒是极为普通的小毛病,但是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常常可以引起许许多多并发症,常见的有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炎及淋巴结炎。
也可引起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气管炎及肺炎等等。
有时小儿感冒还会通过血液循环播散于全身,引起败血症、脓胸、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危及生命。
此外,还会引起免疫性疾病,如心肌炎、风湿热、急性肾炎等疾病。
所以说,小儿发生感冒时,做家长的一定要照医嘱做好家庭护理。
小儿感冒家庭护理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充分休息,病儿年龄越小,越是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
其二是按时服药。
就大多数感冒而言,多数是由于病毒所致,抗菌药物无效,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滥用抗生素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
服用"百服咛"能较好地解除感冒引起发热、鼻塞、咳嗽等不适,避免并发症发生,及早康复。
其三,小儿感冒发热期,应根据孩子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别给予流质或面条,稀粥等食物。
喂奶的孩子应暂时减少次数,以免发生吐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其四,居室安静,空气新鲜,禁烟,温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太湿,有喉炎症状时更应注意,这样才能让患儿早早康复。
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小儿感冒不要急于退热不要急于退热。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
但高热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
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因为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但若孩子出现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有支气管炎或肺炎、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等情况,可考虑合用抗生素。
秋季小儿常见病的防治1、春捂秋冻有道理吗?古人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提出了“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
春秋季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初春阳气初生,但阴寒未尽,所以天气时冷时热,变化快且明显。
养生学家认为,这个时期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
就整个春季的气候来看,其特点表现为天气多变,温差幅度较大。
常常可见的情况是,早晨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或许阳光明媚,气温升高,而到了下午则可能寒流突袭,气温骤降。
所以衣服要随时增减,同时注意毛衣不宜脱得过早。
秋季是由夏入冬的过渡季节,气温逐渐降低,特别是“白露”之后,北风吹来,驱散了暑气,天气变凉。
晚秋的温差变化,不如春季大,大致每隔4~5天日平均气温下降1℃,而且一日之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这样的天气虽凉而未寒,一般认为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御寒能力,有利于冬季预防感冒。
“春捂秋冻”是前人在长期养生防病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这是就一般正常气候变化条件下而言,且“捂”和“冻”也应是有限度的,在气候异常变化时,或因人的体质不一时,应采取因时因人制宜的方法作相应的调整。
1.秋季饮食与护理秋季三个月,从立秋开始到立冬前一天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
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又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燥邪最易伤肺。
秋季燥气当令,空气中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常使人干裂、枯涩,口干咽燥,还可见干咳少痰,甚至痰中带血、大便秘结、毛发脱落增多等。
这时须注意保持室内一定湿度,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津液更伤。
饮食宜清润,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在具体饮食上,应少吃或不吃香燥、油炸、油煎的一类食品,多食核桃、蜂蜜、乳品,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果类中以吃梨为佳,但也应防止因过食而导致腹泻。
秋季也是肠道病毒好发季节,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儿,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可有呕吐,腹泻,大便次数每日10次左右,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易造成轻度脱水,应积极治疗,尽量用口服补液替代静脉输液,避免滥用抗生素。
小儿推拿在腹泻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越性,由于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