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方法技巧(含练习)
一、诗歌炼字常见题型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诗歌炼字的概念
何为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三、炼字的类型
炼哪些字呢?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总结: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数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有趣味。

颜色词: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有些拟声词本身也属于叠词
四、答题技巧概括
1、解释该词的含义或者指出这个字的修辞手法(拟人、双关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明作用:或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或心情等
五、经典例子分析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2)示例一:“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

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③.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

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③汀:水中的小洲。

(1)“微阳潋潋落寒汀”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这一数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
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在的清冷的小洲上。

“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惆等)之情。

译文: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课后练习巩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
贬为江洲司马。

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