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这篇《高中作文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材料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只给材料,既没有现成的题目,也没有话题,写什么必须自己从材料中提取,审题的难度较大,有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给材料作文”包含的内容很广泛。
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写成记叙、说明、议论等各种文体的作文。
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典故等等。
给材料作文题目的要求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要求读一篇文章后写读后感,有的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议论文,有的要求根据图画、图表写一段说明文字,还有的要求以提供的材料为开头续写,或根据材料扩写、缩写。
近年来给材料写议论文的情况较多,这种作文确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情况,面对给材料作文的题目,必须注意仔细审题、辨明文体,认真分析材料、准确领会题旨。
据此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首先请看材料作文的分类从形式看,材料作文分为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从数量看,可分为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从内容看,分为事例型材料和寓意型材料;从时间看,分为古代材料和现实材料。
一般的材料作文,只提供材料和注意事项或写作要求;2005年湖北卷除材料外,还加了一段“提示语”,借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这是一个新的动向。
现在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特别容易混,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明确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
请看下面一则材料一天,羊、狗、狐狸在草地上聊天。
羊:看,那只狼是多么威风啊!见到它,我们羊是战战兢兢,四处逃散。
我要变成狼就好。
狗:羊就是羊,狼就是狼,我就这样子有什么不好?狐狸:你怎么变成狼呢?就是变成狼,狼也有倒霉的时候。
若干天后,狗、狐狸在河边相遇。
狗:你知道吗?羊死了。
狐狸:怎么回事呢?狗:它披上狼皮变成狼,果然很风光。
猎人追杀一只狼,狼从它身边逃了;它被猎人当作狼打死了。
狐狸:糊涂啊!狐狸:身上披了狼皮,变形不变心,还是一只羊。
假设就这则材料写一篇材料作文,那么,作为材料作文,首先要析材料主旨。
三个角色中的狗和狐狸是不主张随便改变自己的,而另一个角色改变了自己,却倒了运,又正好证明了随便改变自己的严重后果。
这样,材料的主旨倾向就明确起来:保持自我本色,不能只作表面文章。
写作时,也只能围绕材料的主旨加以阐发,深入论证,脱离了这个主旨,就是偏离了题意。
如果要求以“变”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那么,审题立意就会是另一番情景。
从“羊”的角度看,它想改变自己对不对?它又是怎样改变自己的?羊改变自己后为什么还是倒运?再用“羊”来关照人,来谈“变”的道理,谈“变”的辩证法,谈“变”的讲究,自然有话可说。
从狗和狐狸的角度看,不要随便变,要变就从根本上变,文章就此来谈“变”与“不变”、“变”的本质等,也符合写作要求,总之,只要在“变”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正面的,反面的一个小角度,全面考察,都符合题意;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描写、说明,只要表达出对“变”的理解和认识,都符合话题要求。
由上例可以看出,话题作文虽然属于供料作文的一种,但与一般材料作文是有区别的。
材料作文较之话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难度,它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材料在作文中必须引用,而由材料引发其他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
虽然标明文体不限,实际上受材料本身所限制,还是以议论为主,不像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可引可不引,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天马行空,任你驰骋;文体上可议论,可记叙,可抒情,编造寓言、神话、童话、科幻,甚至写小说,都无不可。
所以,材料作文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千万大意不得。
但也有好处,就是注意到了读写结合。
对材料的审读也应该是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它直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对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内涵。
事实上,对材料审读有偏差的同学,即便其文笔再好,作文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容易偏激。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
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
高考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材料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该如何进行呢?对单一材料作文,重在把握材料所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材料的倾向性。
对于多则材料,重在分析材料之间的异同及关系,抓住内在联结点,从中提取观点立意;对事例型材料,重在把握材料主旨,沿着主旨扩大深入;对寓意型材料,重在挖掘其比喻义。
材料作文审题,把握材料主旨是关键。
因此,文章的观点要从材料的主旨而来,提炼观点离不开材料主旨。
不能正确把握材料主旨,文章立意就会偏题,甚至离题,导致全文皆败。
介绍材料作文几种审题立意的方法。
1.提炼本质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
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
例如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2.道理升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
运用这种方法是要在分析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提炼出更深、更新的观点。
例如“滥竽充数”的典故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在讲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最终总要现出原形。
从这个道理引申开去,我们可以想到人必须有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寓言《小姑娘与玫瑰园》,2003年的《智子疑邻》都属于这一类型,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又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
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
这些都不得要领。
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
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
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漫画这种形式也常被采用。
如1996年的“截错了”就是如此,漫画一般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多属于隐寓型的,所以也应该揭示画面所蕴涵的那个道理,再放之于现实,加以升华,而不能就画论画。
3.同异互求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
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第一则材料是一正面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是*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敌。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另有一个题目也给了三则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写议论文。
A有人问世界球星贝利他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他回答说:“下一个。
”B有人问我国导演谢晋他拍得最满意的影片是哪一部,他回答说:“下一部。
”C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认真思考一下不难看出,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在讲“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才能进步”的道理。
找到了这一共同点,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4.自由评论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
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
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如以下这则材料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断臂就如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设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5.反弹琵琶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在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时还应注意的一点是思路要灵活,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比如“滥竽充数”这一成语故事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提炼出几个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