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年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17年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 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就在于它的无需标 榜,无人超越。1984年那经典名著《西游记》 的拍摄,使人们记住了那一张张传神俏皮的脸, 记住了那一招招活灵活现的演绎,记住了那一次 次翻上跃下的惊险传奇……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 龄童回忆说,当时拍摄,每集工资一百多,钱虽 少,却从未抱怨,只是用心投入,没想到这部电 视剧能大红大紫,家喻户晓。
此类材料往往通过把握所记叙的人、事 表现出的主旨来立意。
审题方法
1、由果溯因法
即分析列举的现象或事件结果推 究其产生的原因。
原因 ﹦中心论点
比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其原因有:素
质不高、无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监管部门、
交通部门······
9
审题步骤 ▪ 仔细通读材料,明确(概括)主要
内容。 ▪ 抓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剖析这些信
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即使如流往事,涛声依旧,
放弃执念,便可寂静安然。”真正的平静正如此,面对
钻石的天价,唯有放弃心中的杂念,泰然处之,方能收
获价值。
▪
心之泰然,是坦荡之果,唯有无视价值,方知
价值可贵。
▪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
空”,这是闲士隐者的追求,是清廉的表率。作为一代
名臣的杨震虽无闲士隐者之志,但却有清官廉士之心,
11
▪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 孩子由挑不了担子到后来 挑好了担子
▪ [挑不了担子的原因]
▪ 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 [挑好了担子的原因]
▪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 [剖析实质] ▪ 一个关注我们内心世界与做事情本身的关系话题
▪ 不关注做事情本身,实现梦想本身;而是关注做 事情过程中的困难及做事过程中遇到的人情世故、 利害得失、面子问题、他人评价、自我期许、他 人期许等
4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决定文章的成败。
▪ 准确理解材料,准确把握主旨,是材料作文审题 立意的关键。
▪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读写结合。 ▪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 “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合。 ” “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 ”“针对以上材料 ” ▪ 材料作文要联系实际寻找切入点。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
20
▪ (3)从整件事的角度 ①善行与善报。材料中漆船工的小小善举赢
得了船主的感激与回报,漆船工和船主的行为都值 得肯定和赞扬。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见危不救和恩 将仇报的事例时有发生,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而只有保护善行和感恩善行,行善的人才会越来 越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满。
②修补人生的小洞。小到一件物品,一个人,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小 洞”,我们要及时将“洞”补上。只有这样,才能 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中材料的作用不同。 ▪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的作用:
①引出话题②阐释话题③提示写作 ④划定写作立意的范围 材料作文中材料的作用: ▪ 提供立意的中心、角度和范围 ▪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 ▪ 话题作文关键是必须围绕话题,材料作文关键 是紧扣材料。
▪ 可从这个角度谈“担当责任与敬业精 神”“分内与分外”“责任与良知”等。
18
(2)从船主的角度
①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船主在得知孩子们划船出海并平安归来之 后,意识到船底的漏洞是漆船工刷油漆的时 候给修补的,便去向漆船工道谢,他明白是 漆船工的善举救了孩子们的生命。 船主的举动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可从此切入写“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的 力量”等。
17
▪
③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素养。
▪ 船主本让漆船工给船刷油漆,漆船工发现 船底的小洞后就顺手给补了。修洞不是船主的 要求,也不是漆船工分内的工作,但他主动做 了。
▪ 这体现了漆船工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因 为他清楚这个洞对于行驶在大海上的船只来说 意味着什么。没有这种对工作与事业的敬业精 神、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船主:感谢
[行为的结果] 孩子们平安归来
▪
[立 意 参 考]
▪ (1)从修船工角度立意
①乐为小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材料中的漆船工在船主要求刷漆的情况下, 顺手将船底的小洞也给补了,而且他认为“那只 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相对于给整个船刷漆的 工作,补船底的那个小洞的确是件小事,而且是 不在他工作范围之内的小事,但对于驾船者来说 却是关乎生命的大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
分析材料
切 割 钻 石,有 风 险
众切割师:风险大 、不愿动手
老切割师:答应试试、方案周密、指导 (经验、技术、尝试的勇气)
年轻的徒弟:一下子成功 (动手操作的勇气、不计成败的心态)
23
立 意 参 考:
2
一、审题思路要改变
话题作文审题的重心是话题,审题时应准确把握 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明确限制内容和开放内容, 确定选材范围和和所要表现的主题。特别不能放 过 “话题阐述”,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对 话题阐述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更重要。
材料作文审题的重心是材料
(1)写作中必须把材料的中心作为写作的主题。 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
12
2、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
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这里的“多向”实际上指的就是材料中的
若干“主要对象”:“对象”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
13
典型例题
(2012·新课标全国卷)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
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 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 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 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 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息的因果联系。 ▪ 深入剖析这些原因的实质(内涵:
追问是什么)。
10
典型示例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 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 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 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 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25
▪ 考场佳句:
▪ 没有束手束尾的壮士,没有患得患失的赢家。
▪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是 主宰自己的人生,还是成为他人的奴隶,就看我们有无 勇气打破这层壳。
▪ 逐鹿的猎人是看不到山的,捕鱼的渔人是看不到水的, 他的眼中只有目标,其余的全在视线之外。要成功,就 要排除杂念。
▪ 1、勇于承担风险
▪ 2、经验技术可贵,勇气更嘉
▪ 3、艺高亦要胆大
▪ 4、消除顾虑,勇于尝试
▪ 5、不计得失,专注做事
24
好的标题
▪ 1、人生林海,凭勇成斧(面对风险的勇气) ▪ 2、秉持一心,方得灵山 ▪ 3、勿念价值,金石为开 ▪ 4、摒弃顾虑,从容一刀(不畏风险遮望眼)
片 段:
“勇气轻抚过的荒漠,会春暖花开,绿意盎然; 勇气照耀的地方,阳光金色,哪还有风险可言? 让我们携勇气同行,面朝大海,阳光跳跃。山中红 萼,兀自开放。
21
牛刀小试
(2013年新课标卷)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
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 “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 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 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 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 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 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 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 曼德拉说,真正的辉煌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再 次升起。
▪ 尼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让 我们舞动勇气的翅膀,自由飞翔。
▪ 张爱玲说:“等着小雨,是伞一生的宿命。”这正是一 种坚守,一种对功利之心抛却的抉择,专心眼前事的2承6
▪
钻石有价,我心泰然
பைடு நூலகம்
▪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
题 。(全国卷1、2)
5
1.整体把握:从材料中心意思出发立意,不能 简单照搬材料,要理清对象,分清主次,辨清关 系,析清含义。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 保持一致。
2.合理筛选: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角度。材料为 你的立意提供了多种可能,但写作只能选取某一 方面或角度。选取最适合你的,即能够从道理上 深入阐述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的、有别于 众生俗论吸引阅卷老师的。
▪ 钻石有价,唯有我心泰然,那一刻,才能闪 出绝美光华,收获内心真正的无价。
29
(二)寓言类材料作文
这类材料多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表达 一定的讽喻意义,说明某种道理。主人公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这类材料作文需要准确深入挖掘寓言 涵义,并根据材料中的提示语确定审题重点,然后 把寓言的内涵和生活的层面、社会的层面、时代的 层面、心灵的层面联系起来,确定写作重点。回返 生活,是拓宽思路和素材范围;回返心灵,则是增 添思考深度,加大思考力度。如果寓言材料中有议 论性的语句,要特别注意,它往往对寓意的理解起 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根据议论句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