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阐释[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类文化中有关人生观的思想评析,对中西文化进行概要比较,对当代社会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新的阐释,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个性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奉献与享受的关系,目的与和手段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与失的关系等等,进行辩证得分析,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思维,而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实践相结合,把思想理论教育科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结合起来,对新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个别章节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够,概念堆砌,和某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有所纠正。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进行新阐释,说明当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人生观中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人生问题是大学生最实际的问题,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自觉性如何却因人而异。
正如一首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情未必有深刻的认识。
大学生的成分很复杂,其生长的环境、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所学的专业也不同,而且人的感性和理性并不统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深刻与合理的人生观念。
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既成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也没有统一的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模式可供选择。
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生问题展开探讨,以帮助我们形成比较自觉、合理的人生观念和态度,指导我们的人生。
一、积极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观念、时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人的自由选择相关。
人的本质不是先定的,而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特定的空间,而个体自我的努力和追求也决定人生的质量。
人的个性决定人生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评价的标准,这就决定人生观的复杂性,因为人生观既具有人类理性的成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色彩,与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相联系,处在动态的过程中。
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
但是,从一般的人类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观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有一般的特征。
人生模式也有一定的类型,可以进行价值评价。
(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目的、价值、效果的观点,是比较具体的观念形态,要受到一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只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会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有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有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所获得的系统的哲学或宗教的世界观。
世界观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唯物主义世界观之中还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分。
不同的世界观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和社会的本质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实体,社会运动的本质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的、社会性的、物质的运动,实践是主体的价值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人类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总体的趋势是主体性的增强。
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的不发展、经济剥削和政治专制,曾经剥夺了多数人自由发展的空间。
而在当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更多的人的人生焕发出光彩。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看问题,就会对人生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认为人生观的构成必须把主观愿望和客观社会条件相结合,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采取科学的人生态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把主观的和客观的精神看成世界的本体,割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或者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把主观动机和社会效果割裂开来,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或者宣扬超自然的神灵和命运的作用,忽视人的主体地位。
这样一种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容易形成与社会隔隔不入的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盲目自大,在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
由于与社会的对峙而造成封闭的心态,内心世界很容易失衡。
持这样的世界观,在人生观上脱离实际:有的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感恩,不知回报,不讲德性;有的悲观厌世,消极沉沦,不思进取;有的随心所欲,相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不考虑后果;有的缺乏自主意识,做人浑浑噩噩,庸庸碌碌。
所以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人生观的指导作用很大。
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也可以形成自发和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很容易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觉地学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以自身的人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仅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也是人生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倡导构建和谐性社会,以便为人性的发展提供最广阔的空间,是理想和现实结合的范式,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并不排斥历史形成的观念文化中的有价值的成分。
2、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主体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和高层次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个人的需要只有被整合到人类实践的目的中才能得到实现。
社会文明越进步,越能满足更多的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因此,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反映主体需要的价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有各种层次和类型,人类、社会、民族、阶级、群体、个人等都可以是具体价值关系的主体,由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和个性的差异,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人的主观评价是不同的,因此,价值是多维、多面、多重的,所谓青菜萝卜个人喜爱。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价值的主观任意性,由于事物的性质、结构和属性的客观性、由于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同样受到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价值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关系的内容非常宽泛,具有较大的主体选择的自由的空间。
但是在某些领域,由于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受到物质利益的制约,受到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受到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约束,根据个体心理平衡机制的需要,社会对价值关系有普遍性的文化规约。
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在不断调整价值关系,使之更加合理,符合人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价值体系中,一般来说,西方人更加看重个体的价值,而中国古典文化更看重社会的价值;公有制社会标举奉献的价值,而私有制的社会提倡索取的价值;市场经济倡导高效率的价值,而自然经济则形成慢节奏的价值;集权政治提倡服从的价值,而民主社会则倡导自由和创造的价值;高雅文化倡导精神的价值,而功利主义追求感官享乐的价值。
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由此形成一定类型的人生观。
价值观对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首先,价值观决定人生的需求和目的。
价值观反映主体的需求和目的,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第一要素,也是个体心理的动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理想的社会,所有人的幸福成为社会的主导倾向,也成为社会个体的人生追求,人与人互为手段和目的,使社会全体得到公平的待遇。
但是在私有制和专制的社会,往往只给少数人提供发展的机会,而是更多的人处在被剥夺和被压制的困境。
以致于人性异化,使得很多人失去基本的人性,人格变态,沦为自卑性和自大性人格,有些人把别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有些人失去人生的目标,由此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造成人生的悲惨局面,使得人处在极端焦虑、恐惧、孤独和痛苦的境地。
因此,伟大的哲学价康德指出,人是目的本身。
每个人都应该既把自己当作人,也把别人当作人,自尊和尊重别人应该成为人生的首要目的。
人的本性就是劳动,要通过相互合作的诚实的劳动来获取生活的资料。
其次,价值观影响人对生活需要的看法。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按照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看法,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作为西方学者,他更强调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
西方人过分强调自我,也导致西方社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个体心理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但是从东方人的观点看,个体的社会归属的需要也许更加重要。
而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社会的全球化,人类的合作非常重要。
社会为个体的自由阿发展提供的空间是有限的,个体不仅要自我扩张,还需要一定的自我限制。
现在随着全球人口的膨胀,地球的物质资源越来越有限,因此个体必须限制对物质的需求,扩大对精神的需求。
而且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精神的需求,爱的伦理精神、审美的意识、人生的信仰才使个体超越自我,达到自由的境界,使个体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
索取受到限制,而给予则是自由的。
再次,价值观影响人生活动效果,价值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彼此之间可以构成价值链,具有目的手段关系。
有些东西,比如金钱、权力、知识、名誉、地位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只能当作人生的手段,而不能当作人生的目的来追求。
如果把它们当作人生目的来追求,超越自己的能力拼命来追求这些东西,甚至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将导致极坏的后果。
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关于人生皆空的观念,儒家关于“义大于利”的观念,传统美学关于“美的非功利性”原则都有一定的道理。
上述东西都是身外之物,要看淡一点。
此外,价值观决定人生的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使人可以正确评价人生的效果,有幸福的人生体验。
老子云:知足,衡足矣。
做人恬淡为上,宽宏大量,乐于奉献,兴趣广泛,这样就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快乐自在。
(二)人生观的基本构成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目的、价值、效果的观点,具有丰富的内容。
从它的基本构成来看,要包括对人生的形而上的观念形态,以及关于人生的基本过程和活动方式及其效果的形而下的意识形态,诸如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人际观、恋爱婚姻观、享乐观、生死观。
人生既需要能上升到哲学的形而上的观念的引领,才能使我们超越一己的狭隘,与人类的普遍的经验相融合,得到人类精神的营养,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达到宗教般执著的人生信仰的高度,使我们能够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辩证地看待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有与无,用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从容地面对人生,创造和享受人生每一个过程,慢慢走,欣赏啊!人生也需要形而下的经验层次的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善于处理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生活,掌握生活的艺术,获得人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