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青年受众和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路径
青年受众和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路径
Professi onal Studiey
业务研究
本栏目由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协办
编者按:由本刊牵头,浙江传媒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并有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浙 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浙江省
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众多单位参与和支持的(2 0 0 7)首届西湖媒介素 养高峰论坛和(2 0 0 8)第二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 分成果已于2 0 0 9年初出版成书《2 0 0 8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
个是通过媒介参与进行媒介教育,第二个是通过媒介教育促成青少年发展,第三 个是通过媒介传播,表达青少年声音。青少年的参与媒介既可以影响媒介内容, 也可以影响媒介产质,也可以影响媒介政策。 ”
在Web2.0时代,香港的传媒教育出现范式延伸,由第一代传媒教育延伸到 了第二代传媒教育。对此,李月莲认为,应该立足于对年轻人的媒介素养教育的 培育。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崛起颠覆了现有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传播游戏规 则,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变迁,它颠覆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分野,颠覆了传统媒体 的社会监察垄断权,因而有必要培养Web2.0传媒道德素养,开展一种反思 及批判能力的训练,指导青年人分析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传媒消费习惯、传媒创作 实践,尤其是要鼓励他们在制作发布分享媒体内容时,忠实地反省自己的动机和 可能带来的后果。因此,她认为,传媒道德素养应以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为基 础;做到下列十项原则:尊重隐私,不破坏别人名誉和伤害别人感受,不做网络 恶搞,不散布谣言和误导大众,不为公共空间制造噪音和散布低俗讯息,不观看 鼓吹种族、性别和其他歧视的视频等媒体作品,不鼓吹暴力、越轨行为,
义。这个定义就是受众要有接近媒体的能力,有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有传播媒 体信息的能力,有衡量评估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的组织、运行、机制、影响和 信息的产生和作用,都是媒介素养最核心的知识。卜卫在分析这一背景的基础上 认为:读写素养是和民主息息相关的,它能使平民明白事理,深入了解与他们 生活相关的事情,能够运用工具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和社会变革,这是大家为什么 这样重视媒介素养的原因。”所以,她认为 媒介素养教育是用来增加个人的控制 能力,它的目的是提高个体对他们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控制能力”。面对高考指挥
棒下的青少年被夺走的生活乐趣,被夺走与媒体接触的机会的状况,卜卫分析 说,要让青少年有能力来避免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就要有新的观念:赋权和参 与。赋权的意思是说把儿童应该得到的权利还给儿童”,参与的意思就是它不仅 是参加、出现……它应该有机会来分享比如媒介内容的制作•媒介政策的制定、 媒介机制的改变等等”。她说,国际媒介素养教育中,已经把它作为一种公民教 育,它的目标是建立对媒介社会角度的理解,发展自取和自我表达的技能,以成 长为民主社会的公民,要自我表达,这是媒介素养教育核心的技能。学校可以形 成一种建设性的态度以支持个人终身学习,使之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在讲 到参与式学习时,卜卫说,媒介教育 不是要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精英 品位,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自己意见的一个过程,培养他们这种能够形成自己的 意见的能力”。她认为,媒介传播的一个新特点是新媒体增加了,受众对媒体的 控制和参与的途径也增加了。因此,在新的实践中要注意几个核心概念:第一
为推动和繁荣媒介素养研究,彰显广播电视传媒界、教育界和社会其它各界对媒 介素养研究的关注,在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的积极努力下,本刊从2 0 0 9年第一期开始,开辟《媒介素养论坛》专栏,隔期刊发有关媒介素养理论文 章,敬请关注。
青年受众和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路径
彭少健王天德
(一)
本文所分析的青年受众的媒介素养,是依据近年来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而 形成的。这一成果集中地表现在2007年和2008年两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 论坛发表的110余篇论文和研究报告中。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视野、角度、背 景,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和 热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媒介素养研究专家卜卫 研究员的《通过媒介教育赋权青少年》,香港传媒教育协会副会长、香港浸会大 学媒介教育专家李月莲副教授的《香港传媒教育2.0:参与式传媒环境启发新 思维》,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高级编辑胡瑞庭的《试论我国党政领导者媒 介素养的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的《中国媒介变革与价值 观》,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儿童研究中心主任张开教授的《青少年社会化成长中 的伙伴和良师一一以媒介素养视角看电视剧艺术》的学术成果,引发了专家、学 者的深刻思考。
(二)
国际媒介素养运动是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女权运动、多元文化运动、相对女 权运动等新社会运动相联系的。什么是为的定
两届论坛上出现的百花齐放的学术观点,有助于在我国以经济决定论取代意识
形态决定论,以发展主义取代具理想色彩平均主义 ”①的主导逻辑中,正视媒介 传播环境有可能产生的 污染”,引导公众在参与媒介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 己、保护环境和保护社会,学会辨析媒介、评价媒介、选择媒介。在参与媒介生 产传播消费的活动中,以公众自身的媒介素养的集合力量,反过来影响媒介和改 造媒介,清理媒介传播环境,净化媒介传播空气,使媒介传播无论是机构的、群 体的、还是单个人的行为都置于具有高度媒介素养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和谐 的传播过程之中。
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源于2 0世纪3 0年代的英国,90年代中期,弓I进到我国, 卜卫研究员首发论文进行了研究和传播。中国传媒大学2 0 0 4年首次组织了媒 介素养国际研讨会。2007年4月和2 0 0 8年10月,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的支持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 江传媒学院、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六家单位 聚集浙江传媒学院,召开了两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取得了积极成果。同 时,复旦大学承接了国家教育部的重点课题并召开了媒介素养研讨会。所有这些 努力,加上众多热心者的研究和实验探索,使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 的认识环境和实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