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 课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准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5)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朴的结论。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学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等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影片情景,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景,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们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熟知的那些历史人物有关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等等)同时讲述众多的流传在民间的民
间故事,还可以谈论最近有关三国的电影(《赤壁》,《关云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过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雄心壮志。
(3)官渡之战
首先,引用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胜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定。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4)赤壁之战
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三国鼎立的形成
A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B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①和②;C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D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3 课堂小结
1.利用歌谣小结:
二OO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O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2.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4 拓展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联系我国现在的祖国统一(台湾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并形成文字或开辩论会。
5 作业
熟记本节课的两大战役和三国的名称和都城,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A 曹魏重视农耕,修建水利工程
B 蜀国丝织兴旺,蜀锦销三国
C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