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鼎立历史

三国鼎立历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第一中学李春荣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李春荣,来自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第一中学,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这课属于中国古代史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

下面,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问题设计、说教学手段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的关键一环,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2.说教学三维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制定具体三维教学目标: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3.说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因为官渡之战曹操能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

二、说教法: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学生已略知一二,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把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学习,以捕捉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再加上本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这些知识间,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人物也多,政治主张又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我就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疑: 1 、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 、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 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 导入新课 .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1 .官渡之战( 1 )学生默读课文后抽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引导说出战争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结果、影响。

教师伴以板书并强调影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 2 )小组讨论交流: 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屏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提问:(1)、这时的曹操已经53 岁了,那么他的“ 壮心” 指的是什么呢?(2)、想要统一全国,曹操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3)、这三大力量最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交流, 重现知识的求索过程。

2 .赤壁之战(1)教师演示录像“ 火烧赤壁” 和地图并说明。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赤壁之战的战争时间、交战双方、作战特点及结果、作用。

教师板书。

在教学中结合声像影音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火烧赤壁的壮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清晰体现基础知识,利于学生掌握。

(3)利用课件图表比较两次战役。

提问“ 两次战役中,曹操同交战对方的力量对比怎样?结果怎样?” 引出“ 为什么曹操一胜一败?” 的问题。

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评价。

(4)提问“ 赤壁之战后出现了怎样一种局面?” 指导学生齐读相关内容。

再问“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 教师从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对比来进行分析,得出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

实现官渡之战同赤壁之战的形象对比,培养学生评价历史创设情景,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突破教材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

3 .三国鼎立的形成(1)动态演示“ 三国鼎立形势图”, 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之后,自己上台在图上指出三国形成的情况。

了解三国政权建立的基本要素,三国经济发展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影响。

(2)教师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社会相对稳定。

提问“ 在这种局面下,假如你是某一国的皇帝,你首先想要做的事是什么?” 教师总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基础。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历史人物,突破本课难点。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评价历史人物(1 )我们先说曹操。

教师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教师小结:曹操死后三国才相继建立,其实他一天也没有在三国生活过。

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在你们眼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A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 :“ 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C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 :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 2 )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组织学生讨论。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值得我们习。

c :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更加了解。

让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 三) 本课知识小结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

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五、说教学问题设计: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 动脑筋” 和“ 活动与探究” 设计问题,我设计了轻松闯三关做为练习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泼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六、说教学手段:本节课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

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

讨论问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