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七色光之歌

湘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七色光之歌

湘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七色光之歌常德市工农小学杜媛梅一、教学内容说明本课教学内容由六部分组成:演唱歌曲《七色光之歌》,听赏弦乐四重奏《快乐的萨丽哈》并认识中提琴,练一练:节奏咬尾接龙,有力而活跃的三声部合唱练习:选自《奥尔夫儿童音乐教材》的《穿红裙子的姑娘》,以及两首竖笛演奏:二部竖笛合奏蒙古族民歌《小黄鹂鸟》、二部竖笛合奏配三部打击乐伴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本课教学内容传承了经典,不论是演唱、听赏、合唱还是竖笛演奏,都是非常经典的乐曲,且有很重份量的合唱与合奏教学内容。

修订版课标指出:“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的丰富表现,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的乐器合奏为主,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本课教学尤其体现了这些理念。

歌曲演唱《七色光之歌》编配了适宜的局部二声部合唱,有力而活跃的三声部合唱练习《穿红裙子的姑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控制力,通过人声的独特魅力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和欢快热情的情绪,二部竖笛合奏丰富了多声部音乐教学内容。

湘艺版教材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合理安排,先从低年级的齐唱中的声部轮替或一个固定声部的插入开始,经过轮唱阶段的磨合,逐步过渡到如本课局部的二部合唱、完整的三部合唱练习等,直至高年级的四声部合唱。

本课通过二部、三部的合唱与合奏,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积累了合唱、合奏的经验,培养了学生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合作表现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在弦乐欣赏这块,湘艺版教材的安排也有清晰的脉络,学生对弦乐四重奏这种形式也并不陌生,在四年级上册时曾听赏过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关于大提琴与小提琴的音色的听辨,在三年级下册曾通过舒曼的《梦幻曲》和四年级下册欣赏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一)时积累下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课认识中提琴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用明亮、圆润而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七色光之歌》,表现歌曲活泼、热情、生机勃勃的情绪。

2.二声部的演唱和谐,唱准上波音、下滑音,把握休止符的时值。

3.欣赏弦乐四重奏《快乐的萨丽哈》,感受纯净优美的和声、欢快的情绪,体会音乐鲜明的哈萨克民族音乐风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认识乐器中提琴,能在欣赏中学习听辨大、中、小三种提琴的不同音色及所担任的不同演奏段落。

4.用活跃而有力的声音演唱三部合唱练习《穿红裙子的姑娘》,做到声部和谐,能有控制地表现出歌曲强与弱的力度记号。

5.参与竖笛合奏,学会演奏二部竖笛合奏蒙古族民歌《小黄鹂鸟》、二部竖笛合奏配三部打击乐伴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在演奏中学会相互倾听,配合。

6.练一练,节奏咬尾接龙,能即兴编创两个小节的节奏。

三、教学设计建议1.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做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歌曲《七色光之歌》;第二课时,欣赏弦乐四重奏《快乐的萨丽哈》,练一练,节奏咬尾接龙;第三课时,合唱练习《穿红裙子的姑娘》,竖笛合奏《小黄鹂鸟》;第四课时,竖笛合奏《丰收之歌》。

2.《七色光之歌》《七色光之歌》是一首传唱不衰的儿歌,这首歌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组合成的斑斓世界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歌词简练,形象专一,旋律明快活泼,热情而富于幻想,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自信。

教学时,建议从歌曲的欣赏入手,熟悉歌曲旋律,了解歌曲的情绪,由情感的体验到演唱歌曲单声部,再到歌曲部分段落的合唱,层层递进从而充分感受这首歌曲带来的欢乐的好心情。

注重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在听歌曲时拍节奏或画旋律线条感受歌曲旋律走向及情绪,找出歌曲中印象最深刻的乐句、难句,尽量以最快捷、学生最喜爱的方式学会歌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唱好歌曲,提高演唱的表现技能上。

然后通过聆听衬词句单声部与两声部不同的音响效果,感受歌曲合唱部分的加入所营造的快乐情绪以及奔向美好未来的豪情。

由于合唱部分的演唱多形成三度音程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关注两个声部的准确性与谐和性,有效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上波音、下滑音以及重音的演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认为合适的手势动作给予提示,做到演唱准确,生动。

让学生设计多种演唱表现形式,达到让学生积极参与、唱会唱好歌曲的目标。

3.弦乐四重奏《快乐的萨丽哈》弦乐四重奏《快乐的萨丽哈》音乐取材于朴素优雅、活泼明快的新疆民歌《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并吸取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有着纯净优美的和声,欢快的乐句洋溢着着浓郁的新疆风情,给人以亲切的喜悦感。

乐曲运用了弦乐四重奏的形式,演奏技巧多样化,表现力极为生动,因而教学中体会音乐鲜明的哈萨克民族音乐的风味以及感受乐曲运用多种手法对主题进行了多次变化重复是教学的重点,同时能听辨出大、中、小三种提琴的不同音色。

具体教学建议是,首先听赏黑鸭子的歌曲演唱《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来进行导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新疆音乐的欢快韵律,熟悉歌曲主旋律;二出示主题音乐并视唱曲谱,加入歌词的演唱来进一步熟悉主题音乐,激发学习兴趣;三在此基础上进入弦乐四重奏的欣赏教学,听辨乐曲通过了几次主题变奏来熟悉乐曲,建议听到主题音乐时按固定声势节奏拍手(0X 0X│0 XX 0X│0X 0X│0 XX X│);四反复聆听,通过身体律动或画旋律线条、图形谱等方式来体会音乐情绪、速度的变化,听辨出乐曲由几段组成,乐曲的第三次重复即乐曲的第五段音乐在节拍、节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五复习聆听以前学过的乐曲片段,巩固熟悉大、小提琴的音色,然后在反复聆听中用手势示意你听到了哪种提琴的声音,了解本首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担负演奏主旋律的任务,第二小提琴充当伴奏,有时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作为主要声部持续出现在很多段落中,中提琴承担着内声部的承上启下的职责,大提琴起着低音声部的支柱作用。

总之,通过欣赏听辨、视唱、配上歌词演唱、节奏参与、律动、画旋律线条或图形谱等多种方式参与表现音乐,记忆音乐主题,发展音乐听觉思维。

最后整体欣赏,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和乐曲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进一步理解。

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聆听,这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并亲身参与音乐表现,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4.合唱练习《穿红裙子的姑娘》三部合唱练习《穿红裙子的姑娘》选自《奥尔夫儿童音乐教材》,4/4拍,歌曲形象生动、活跃。

运用强、弱力度的强烈对比,表现了孩子们参加夏令营的欢乐情绪。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看老师的指挥手势,积极参与合作,用活跃而有力的声音演唱三部合唱《穿红裙子的姑娘》,做到声音有控制,表现出歌曲强与弱的力度对比。

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积累合唱经验,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合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建议首先整体欣赏,整体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及音乐强烈的力度对比,再分声部进行教学。

歌曲虽然有三个声部,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教学时,首先学习一乐段的二、三声部,直接看老师的指挥手势唱,注意倚音的唱法和f的力度,表现出马上要去夏令营时抑制不住的那种高兴劲,还大声把这好消息告诉其他的伙伴。

然后,学习一乐段的高声部,这是带反复的同头换尾的四个小节的乐句,和学生一起找到音乐特点,学习起来更轻松,可以用竖笛帮助自己定音,把握音准。

二乐段的演唱,建议分组让学生独立练习唱出自己的声部,熟悉旋律,虽然这三个声部旋律各不相同,但因为只是用la演唱,学生通过看谱就能模唱出来,大大降低了演唱难度。

引导学生注意情绪的变化,要把开心的感觉放在心里,好像是在家里边收拾行装边忍不住高兴地小声哼歌一样,声音可以略带弹性,表达出轻快的情绪。

也可以要求学生用柯达伊手势直接分声部唱曲谱,在三声部音准、和谐问题解决后带上歌词演唱。

感受与大家一起合唱的快乐和美好。

最后,看指挥进行三声部的合唱。

注意力度的变化。

5.竖笛合奏《小黄鹂鸟》教学这首竖笛合奏时,建议采取如下步骤:一先听赏蒙古族民歌《小黄鹂鸟》这首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把握乐曲的情绪、速度。

二观察合奏乐谱,找到乐曲的特点:二声部基本上是由一声部原曲模仿式的卡农,最后几小节两个声部旋律相同,变为齐奏,并分声部唱一唱乐谱。

三放慢速度,学生分单声部口唱旋律,手按指法不吹练习,然后,学生手按指法不吹,分组口唱两个声部旋律。

四让学生自由练习指法。

学生指出学习的难点部分,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五合奏练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在合奏中学会相互倾听,积累合奏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作能力,在合作表现活动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6.竖笛合奏《丰收之歌》本课主要目标是学会《丰收之歌》的二部竖笛合奏,并配以三部打击乐伴奏,学习在演奏中相互倾听、配合,体会小小乐队合作演奏的丰富表现力。

本课教学具体建议如下:一聆听、跟唱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播放课件,展现劳动丰收的场景画面,体会歌曲欢快活泼,带有舞蹈性、利落豪爽的音乐风格,简单介绍丹麦这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国家的风土人情。

二师伴奏,生学唱曲谱一声部,边唱边拍击节奏,可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节奏声部;三手按指法不吹,口唱一声部旋律,熟悉演奏指法;四学唱二声部曲谱,边唱边拍节奏,0X XX │0X XX│……X X│XX X│……,突破后起半拍的节奏难点;五口唱二声部旋律,手按指法不吹,熟悉二声部旋律演奏的指法、节奏;六分声部自由练习,老师、小组长下位指导;七全班分声部齐奏;八分声部合奏;九加入三部打击乐器伴奏。

7.练一练,节奏咬尾接龙节奏咬尾接龙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能节奏稳定地接龙,同时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能力,能即兴创编两个小节的节奏。

建议本节奏练习与欣赏《快乐的萨丽哈》为同一课时内容。

或通过精心设计,与欣赏时的节奏参与融为一体。

四、教材分析1.《七色光之歌》这是一首传唱不衰的儿歌,李幼容词,徐锡宜曲。

歌词简练,形象专一,旋律明快活泼,热情而富于幻想。

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使歌曲一开始便感受到了一种旋律的奋进,四分休止符的运用给人干脆利落之美,一二句旋律质朴、活泼,描绘少年儿童在灿烂的阳光下幸福地成长。

三乐句运用紧缩手法,在下属和弦上引出全曲的高潮,表现了全曲的主题思想。

第四句采用跨小节的切分音,使旋律动力感大大增强,加之采用衬词“来来来”,以及配上二声部,使情绪高涨,产生了雀跃的节奏效果。

五六句采用完全重复的手法,使全歌情绪充满生机,充分展现了少年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

2.《快乐的萨丽哈》弦乐四重奏《快乐的萨利哈》是张颉诚根据张世荣作词,祝恒谦作曲的一首新疆民歌《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改编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