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音乐《春景》教案 教学设计

五年级音乐《春景》教案 教学设计

《春景》第1课时【教学内容】学唱《小鸟小鸟》欣赏《致春天》【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唱《小鸟,小鸟》,使学生感受歌曲带来的愉悦、欢快之情,以及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生通过聆听,在音乐中感受各类鸟儿的声音,激发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用轻快的歌声来表现欢快、愉悦的情感,掌握6/8拍子的律动,并能跟随老师的指挥图示有感情地演唱。

(2)通过分析和聆听乐曲《致春天》,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春天的主题。

3.知识与技能(1)运用6/8拍子的律动及力度记号来演唱歌曲。

(2)了解“级进”“跳进”的区别以及在本首歌曲中的作用。

(3)能听辨出《致春天》的乐曲结构以及主题每次出现时的情绪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学会用轻快的声音演唱二声部合唱,掌握6/8拍子跳跃轻盈的律动感。

2.听辨钢琴曲《致春天》的乐曲结构,感受主题每次出现时的情绪变化。

难点:1.在轻快、紧凑的旋律中找到正确的呼吸及气息支持,赋予演唱情绪;能够根据歌曲的律动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跟随音乐加以展现。

2.能够感受和理解音乐,描绘听到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钢琴、同步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分析】《小鸟小鸟》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采用6/8拍子,短小的乐句使歌曲显得很有生气,它以小鸟为题,抒发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的心情。

《小鸟小鸟》是电影《苗苗》的插曲,歌曲描写了小鸟在蓝天阳光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抒发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之情。

歌曲为F调,二段体结构。

中速稍快的速度,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致春天》这首钢琴小品是由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谱写的春天的颂歌。

挪威地处北半球的高纬度,冬季漫长而黑暗,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人们热忱地企盼春天的降临。

一旦大地回春,人们将是何等的欣喜,钢琴曲《致春天》正是描绘了春天降临大地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小鸟小鸟》,老师:请同学们通过以前学过的节拍知识,判断这首歌曲是几几拍,请大家通过划拍来感受。

学生:6/8拍子。

二、课程新授(一)学唱歌曲《小鸟小鸟》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小鸟小鸟》,是一部电影的插曲,歌曲通过优美轻快的旋律,描写了小鸟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情景。

下面我们完整欣赏歌曲,请同学们判断歌曲分为几段,每段的情绪是否一样?哪些音乐要素起了主要作用?哪几小节乐句的节奏感觉像小鸟在扇动翅膀?(老师引导性听赏,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小鸟,小鸟》,身体可随音乐自由律动,感受6/8拍子的轻巧与跳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两段,A段旋律活泼、轻快,B段旋律流畅、富有舞蹈性和旋转感;乐曲中的休止符有停顿感,显得轻巧;节拍:6/8拍子,有旋转感;节奏:弱起,有跳跃感、推动力;速度:稍快。

教师:非常好,A、B两段情绪的区别,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音乐要素外,我们再来看看以下两段旋律有什么特点?音符之间的连接分为两种,一种叫“级进”,就是旋律进行中相邻音级的运动,一种叫“跳进”,就是不相邻音级之间的连接。

请同学们思考A、B两段旋律进行分别以哪个为主?学生:A段是级进,B段是跳进。

教师:那我们想象一下两段是否表现了小鸟不同的形象?A段:小鸟在天空翱翔、旋转。

B段:小鸟在枝叶间蹦蹦跳跳。

1.发声练习及识谱练习。

教师:我们先来进行发声练习。

(1)先做单声部练习,注意气息连贯、大跳时的音准,保持声音状态,可从C大调开始。

(2)做二声部练习,注意音准及声部和谐。

(3)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老师指导同学尝试独立识谱从而完成下面的旋律,并通过演唱体会前面三个小节气息的连贯性,第四小节注意休止符“声断气连”。

2.分段演唱歌谱及歌词。

教师先做范唱,学生注意聆听。

(1)学习A段,注意弱起小节以及演唱休止符时气息的运用,做到声断气连,富有跳跃性。

(2)学习B段第一声部,注意快速吐字,气息连贯,休止时要整齐,并突出节拍强弱,注意区分两句不同的结尾。

(3)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3.学唱二声部。

(1)结合钢琴弹奏,讲解平行三度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思考。

(2)二声部练习:注意音准及声部间的和谐。

4.完整演唱歌曲。

跟伴奏,教师指挥。

注意学生坐姿。

5.学生展示:在老师的指导下增加简单的舞步及手部动作。

(1)教师给出几种舞步,学生根据音乐自由创编(手部、脚步动作自行组合)。

脚步:①左脚前进一步,右脚跟进一步,右脚后退一步,左脚跟进一步;②右脚向右一步,左脚跟进一步,左脚向左一步,右脚跟进一步;③以左脚为重心右脚垫步,顺时针转圈。

手部:①手背后;②手模仿翅膀扇动;③手叉腰。

(2)学生展示创编成果。

(二)欣赏乐曲《致春天》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教师:“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呢?那里的气候条件是怎样的?(挪威地处北半球的高纬度,冬季漫长而黑暗,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教师:春天对于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因此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初次聆听思考: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哪两个部分旋律相同?3.再次聆听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例如:可用双手做模拟弹奏钢琴的动作来表现音区的变化。

听到中、低音区的旋律时,用左手随节奏模仿伴奏动作;当听到高音区旋律时,用右手模仿弹奏动作;或用其他方式表现)4.第三次聆听重点聆听乐曲第一段旋律出现的次数。

并要求学生当第一乐段的旋律出现时,随乐曲哼唱,最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乐段每次重复时在情绪上的变化。

5.欣赏创作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

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1.认识作曲家——格里格格里格(1843—1907)是挪威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十九世纪挪威民族乐派重要的奠基者,也是北欧国家中最早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曲家。

1843年6月15日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

6岁随母亲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

格里格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受到著名作曲家舒曼和门德尔松的影响。

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

他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

因此,他对民间素材有着极大的兴趣。

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众多作曲家中的领军人物。

在其后期作品的创作中,通常采用短小抒情的形式,形式新颖、旋律独特又使音乐独具美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课堂小结】春天,象征着美丽,象征着生命。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春天,她又是许多著名的诗篇,绘画和乐章中最美的对象。

我们在课余生活中也可以多留心类似的音乐作品,回来和同学们分享。

此刻,让我们在春的颂歌《致春天》中愉快的结束这节课吧!《春景》第2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春雨蒙蒙地下》欣赏《春到沂河》【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歌曲《春雨蒙蒙地下》,让学生感受“春”的意境,并展开想象和联想,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欣赏柳琴独奏曲《春到沂和》,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春到沂河”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1)在欣赏、学唱歌曲《春雨蒙蒙地下》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创编。

(2)欣赏、分析乐曲《春到沂和》,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3.知识与技能(1)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2)认识柳琴,并且能够准确的对比柳琴与琵琶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用小快板的速度演唱,并能够抒发歌曲对春天的赞美。

2.能够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难点:1.能够准确完整地演唱歌曲《春雨蒙蒙地下》,并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2.欣赏并感受《春到沂河》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准备】钢琴、柳琴、琵琶、同步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分析】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是影片《绿色钱包》中的一首插曲。

其曲调细腻流畅,描绘了绵绵的春雨,也隐喻着春雨滋润着少年儿童的心田。

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纯朴而富有诗意。

歌曲为采用宫和徵交替调式,2/4拍子的一段体的结构。

曲调由弱开始,中间不断出现跨小节的切分节奏,使音乐充满生气和活力。

柳琴曲《春到沂河》描绘了位于山东省的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和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表现了在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热爱向往。

乐曲采用了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教师: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还有那种天气现象呢?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播放春雨图片,学生自由回答)(一)学唱歌曲《春雨蒙蒙地下》1.初次聆听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刷刷刷”是什么声音?2.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模仿的下雨声“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小节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唱好二声部。

3.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部分。

4.学唱歌曲曲调及节奏(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以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

5.填词演唱歌曲(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和讨论歌词含义。

思考:第一段歌词是什么含义?谈谈对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的理解。

(借景抒情)(2)在理解歌词、曲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填词演唱并配上打击乐,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

(二)欣赏乐曲《春到沂河》1.初次聆听思考:这首乐曲的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2.揭示歌曲,播放《沂蒙山小调》,并说一说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1)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出示柳琴图片(可与琵琶比较)(2)介绍柳琴这种民族乐器。

4.聆听引子部分(1)第一次听时,仔细聆听。

想象引子描绘了什么?(2)第二次听时,用双手模仿旋律走向。

5.聆听第一部分。

(1)出示主旋律,集体哼唱。

(2)欣赏第一部分,可以随音乐轻声哼唱主旋律。

6.聆听第二部分。

(1)和第一部分进行比较,有什么变化?(速度)速度的变化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2)通过聆听乐曲,你觉得沂河的两岸美不美?请把你心中的沂河美画在纸上。

(请两名学生上黑板画)7.完整欣赏。

(1)请用形体动作表现引子和第一部分。

(2)当听到第二部分时,请用别的方式来表现(请同学们开动脑筋)。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感受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美丽景色,通过欣赏乐曲《春到沂河》让我们对民族音乐及民族乐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