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止不止清·纪昀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④,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不意蜿蜒⑤数步,忽睹天光,竞反出穴外。
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⑥,吼震岩谷不食顷⑦,死矣。
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窦:孔穴。
⑤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
⑥灼:炙、烧。
⑦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四个与“虎”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穴故嵌空而缭曲缭曲()(2)而虎必欲搏樵者而()(3)窒虎退路窒()(4)两穴并聚柴以焚之之()3.从文中找出两个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的双音节词,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虎的死因是什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狐假虎威虎视眈眈如虎添翼虎背熊腰与虎谋皮二人成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1)曲折缭绕(2)转折连词,可是(3)堵塞,堵住(4)代词,指代老虎3.辗转蜿蜒、4.(1)打柴人十分困窘急迫,他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
(能够译对“窘迫”“蛇行”.意思对即可)(2)这件事也可作为当止不止者的警戒啊。
(意思对即可)5.老虎之死,在于贪也,欲望烧毁一切。
如果老虎退一步,虽不能吃樵夫,但却可保全性命。
凡事应当环顾全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如果为了某种利益而一意孤行,其结果也许正好事与愿违。
(意思对即可分)甲与乙相善甲与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
及官抚军①,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久而赀财皆为所干没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
乙挟甲阴事,遽反噬④。
甲不胜愤,乃投牒诉城隍。
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⑤而绐谁耶?渠⑥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⑦,可无庸诉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官抚军:做官至抚军。
抚军,官职名。
②干没:吞没。
③谯:责备。
④反噬:反咬一口。
⑤绐(dai):哄骗,欺骗。
⑥渠:他。
⑦自贻伊戚:自作自受。
【试题】1.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
()A.及.官抚军B.乙险恶如是.及.郡下,诣太守是.进亦忧,退亦忧C.公不畏之.D.渠恶贯将盈.悍吏之.来无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3.从“甲”的经历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做人道理?【答案】1.C2.一个能事事都顺着我心意的人,可怕得很啊!3.人们都希望别人顺从自己,喜欢听奉承的话。
但遇事不讲原则,遇挫错不及时纠正,必将害人害己。
时时事事顺从你、奉承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2009年聊城市中考语文试题)【译文】甲乙两人是好朋友。
甲请乙帮助自己料理家庭各方面的事务。
后来甲当了抚军,甲又请乙辅助公务。
对乙的话甲言出即听计从。
时间一长,甲发现自己的财产都被乙侵占了。
甲发现后,虽然看出乙的奸诈,但是考虑到两人多年的关系和情分,只是稍微责备了几句。
由于乙抓住了甲的短处和阴私,不但不认错,反而反咬一口,指责甲的不是。
甲非常气愤,便向城隍神告状。
当夜,甲梦见城隍对他说:“乙这个人阴险恶毒,你为什么会那样地信任他呢?”甲说:“因为他事事顺着我的心意。
'城隍感慨道:“一个能事事顺着你的心意的人,可怕得很哪!你不但不怕他,还喜欢他,他不欺骗你还欺骗谁?这个人已经恶贯满盈,一定会得到报应的;而你则是自作自受,请你不要再告状了。
”【简评】有些人喜欢事事迎合别人的心意,而他们常有险恶的用心。
他们往往损人利己,令人可怕。
但有些人却对这种险恶的人深信不疑,结果养虎为患,自食恶果。
这则故事很能发人深思。
故事中有迷信色彩,阅读时要注意辨析。
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①俟:等待。
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之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将啮.其喉(2)信.不诬哉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用原文回答)(3分)4.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1.(1)咬(2)确实、的确2.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4.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参考译文: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
(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
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
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
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
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
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尝倩①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②。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于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欻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⑤。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⑥。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 ①倩:请。
②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
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③洫:田间的水道。
④欻(xū):忽然。
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语出《周易》。
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和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语出《孟子》。
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盖.规之也()(2)自谓可将.十万()(3)会.有土寇()(4)沟洫甫.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1)块然.无与伍(2)次日伺之.复然.(3)几为.所擒(4)人几为.鱼A.(1)(2)相同,(3)(4)相同B.(1)(2)不同,(3)(4)不同C.(1)(2)不同,(3)(4)相同D.(1)(2)相同,(3)(4)不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2)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
4.从厚斋公的《秋林读书》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羽冲的性格特征是。
(用文中词句回答)(1分)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刘羽冲治兵和治水最终均告失败的原因:。
(1分)6.“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在如何对待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问题上,这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
(3分)1.(1)大约,大概;(2)率领,带领;(3)恰逢,适逢,正好,正赶上;(4)才,刚刚(2分)2.B((1)形容此词尾,……的样子;(2)代词,这样;(3)“为所”表示被动;(4)动词,成为(4分)3.(1)拘泥于古籍的人愚蠢,怎么竟然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呢!(3分)(2)下棋的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也不会偏执于旧谱。
(3分)4.性孤僻,好讲古制(答“迂阔不可行”不得分)(1分)5.纸上谈兵(或“食古不化”、“墨守成规”)(1分)6.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辩证地看待。
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意近即可)(3分)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
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
各与以事物,自负以归,半途失足堕枯井中。
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干,无应者。
幸井底气温,又有饼饵可食,渴甚则咀水果,竟数日不死。
会屠者王以胜归,距井犹半里许,忽绳断逐逸,狂奔野田中,亦失足堕井。
持钩出逐,乃见瞽者。
已气息仅属矣。
井不当屠者所行路。
殆若或使之也。
先兄晴湖问以井中情状,瞽者曰:“是时万念皆空。
心已如死。
惟念老母卧床病,等瞽子以养,今并瞽子亦不得,计此时恐已饿死苸,觉酸彻肝脾,不可忍耳。
”先兄曰:“非此一念,王以胜所驱逐,必不断绳。
”《阅微草堂笔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去.余家十余里(2)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3)距井犹半里许.(4)会.屠者王以胜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