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复习题

认知复习题

复习题一、单选1.()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B.过滤器模型C.反应选择模型D.知觉选择模型2.“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3.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4.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B.90C.180D.3605.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

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C.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6.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减法反应时实验B.开窗实验C.加法反应时实验D.扫描实验7.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B.同时性扫描C.博奕性聚焦D.继时性扫描8.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4B. 4-5C. 5-9D. 9-209.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最高层次为( ) 。

A.特征鬼B.认知鬼C.决策鬼D.图像鬼10.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

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 )。

A.逆向工作B.简化计划C.手段-目的分析D.算法二、填空1.___________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

2.Selfridge (1959)提出的“鬼城”(Pandemonium)模型以____________为基础。

3.Wason通过四卡问题的研究发现,在命题检验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人们表现出强烈的____________倾向。

4.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__________编码和语义编码三种方式。

5.根据Shiffrin和 Atkinson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是通过____________而实现的。

三、名词解释1. A.V.L单元:2.编码:3.两种记忆说:4.手段-目的分析:5.自上而下加工:四、简答1. 试述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特点。

2. 试分析treisman的衰减模型。

3.试用两种记忆说观点解释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

五、论述1.试述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条件并对这一心理学流派进行评价。

2.以实验为例评述研究反应时的主要技术。

答案一.选择1-5 BCDDA 6-10 AACCC二.填空1.语义2.特征分析3.正式4.视觉5.复述三.名词解释6. A.V.L单元: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n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7.编码:从一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8.两种记忆说: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两种记忆说的典型代表是Waugh和Norman最早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模型。

9.手段-目的分析:其核心指要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这样做还要先消除应用算子与当前状态的差别,如此进行下去,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

10.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四.简答题1. 试述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特点。

答:自下而上加工:由刺激到意义,即先分析小的知觉单元,再到大的知觉单元,最后形成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3分)自上而下加工:由意义(期望、假设)到刺激,即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形成某种期望或假设,制约加工的所有阶段和水平。

(3分)二者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加工,相互结合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

(2分)2. 试分析treisman的衰减模型。

答:衰减模型:不是全或无,而是进行不同程度的衰减;不同刺激材料的激活阈限不同,影响因素有个性倾向、项目意义、熟悉程度、上下文和指导语等。

(3分)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提出的改进模型。

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非追随耳的信息要想受到高级分析,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3分)。

照Treisman看来,主义的选自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

(2分)3.试用两种记忆说观点解释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

答:两种记忆说的新解释: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合组成另一部分,它反映着长时记忆(2分)。

结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项目正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2分)对些曲线的两个预测: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将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2分);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就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两个预测都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2分)五.论述题1.试述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条件并对这一心理学流派进行评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供参考:内部条件(4分,每个点1分):(1)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2)行为主义的影响;(3)格式塔学派的影响;(4)二战后心理学的发展外部条件(3分,每个点1分):(1)哲学思潮及方法论的影响;(2)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3)语言学发展的影响评价:(1)进步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理论贡献大;(2分)(2)应用的前景十分广泛;(2分)(3)存在缺陷,受到批评。

(1分)2.以实验为例评述研究反应时的主要技术。

(1)减法法:(4分)理论逻辑: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分)评价:可以分解出大脑内一个完整的认知加工过程各阶段的反应时。

但以系列加工为前提,研究者必须对S——R之间的阶段过程有着精确的认识,这很难;减法的观点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矛盾,某一阶段单独加工的反应时不一定等于他放在整体中所占的反应时。

(2分)(2)相加因素法:(6分)理论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2分)以Sternberg(1969)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实验为例进行分析。

(2分)评价:通过严密地推理,可以间接地确定一个系列加工各阶段的存在。

但仍然是一种间接测量,其系列加工假设的合理性有待检验。

(2分)(3)开窗法:(3分)一种直接测量RT的方法,在各个加工阶段的转换之际给一个外部指标(如按键),以便直接记录下每个阶段的RT。

(1分)以Hamilton(1977)字母转换实验为例进行分析。

(1分)评价:能够直接测量RT,但是在认知加工的后面阶段可能存在对前面阶段的复查、提取和整合等,难以区分。

(1分)(4)反应时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反应速度和正确率的关系(1分)复习题一、单选1.虽然处于非注意状态但与当前的预期相一致的信息,容易突破Broadbent 最初假设的过滤器,这支持了()。

A.过滤器理论B.衰减作用理论C.晚期选择理论D.特征整合理2.()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作用。

A.气氛效应B.启动效应C.典型性效应D.首因效应3.下列哪种方法可以用来直接检验概念形成中所采用的假设A.人工语法实验B.空白实验C.人工概念实验D.扫描实验4.下述方法中,( )适合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A.眼动记录法B.反应时记录法C.开窗实验D.出声思考法5.下述研究方法中,( )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A.开窗实验B.计算机模拟实验C.减法反应时实验D.加法反应时实验6.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无论是字符、数码还是其他图形,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时,其反应时最长。

A. 90B. 120C. 180D.3207.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这种现象叫做()。

A.字词优势效应B.客体优势效应C.构型优势效应D.字母优势效应8. 在Collins和Loftus的激活扩散模型中,“结点”代表(),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A.联想B.命题C. 原型D.概念9.在认知心理学中,把头脑中存储着的代表一组物体的关键特征的表征称为()。

A.模板B.原型C.样例D.维量10. 双作业任务可以用来研究()。

A.工作记忆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二、填空1.经过大量练习的任务倾向于主要要求____________加工,而练习不够的任务主要要求____________加工。

2.模板说是一个简单的模型。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____________,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这种形式的匹配被称为模板式匹配。

3.确认某种模式是什么,并把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

4.人们对作出“苹果是水果”的判断要快于“葡萄釉是水果”的判断,该种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叫做____________效应。

5.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1.范畴大小效应:2.问题空间:3.组块:4.心理旋转:5.启发法:四、简答1.试分析层次网络模型2.简述知觉的刺激物说。

3. 试分析表象的结构理论。

五、论述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12分)2. 试评述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

B卷答案一、选择1-5 BBBDA 6-10 CCDBA二、填空1. 自动;控制2.刺激与模板匹配3.模式识别4. 典型性5. 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三、名词解释1.范畴大小效应:范畴大小效应是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断更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