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第1章1.2
• (3)在劳动使主客体发生分化同时,劳动 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且创造了一个 人格化的世界。
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 。 • 第二,现实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人化的自然。 • 人化自然:经过人类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 自然。
• “人化自然”VS“自在自然”
审美关系多重属性【P44】
• • • •
1、个体性和集体性 2、民族性 3、阶级性 4、历史性
《美学概论》 第一章1.2
刘语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
• 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 础。
• “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 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恩格斯 • 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改 造着自然界,而且改造着 自身。前者形成物质文明 ,后者形成精神文明。( 李泽厚)
劳动
• (1)劳动使主体与客体开始了分化。 • (2)伴随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 的质量、形态和功能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 生理变化。
•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P30】 • 1、造形 内在尺度
• 2、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规律为人的目的服务。
劳动为美创作了前提条件【P30】
• • 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2、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
• 鲁迅:“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 ,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 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 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 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 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 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 ,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 育派’。”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 “艺术的任务是什么 呢?在我看来,艺术 的精神就是力图用字 句、色彩、声音把您 的心灵中所自豪的、 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 来。” • ——高尔基《给亚 尔米采娃》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P30】
• 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 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 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 于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P41】
• 转化的基础——劳动实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
• 1.“人化自然”是 人类实践活动的必 然结果。
• 2.“自在自然”向 “人化自然”的转 化,是在实践基础 上不断扩大的。
实践
• 实践——“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 ”转化的动力 • 1、实践活动本身特点。 • 2、人具有创造性的本质。 • 3、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
• 《庄子 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 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人的本质力量
• 黑格尔:人是“能思考的意识” •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是物质性的自然。
• “视,听,嗅,味,触,思维,观照,情感,意 志,活动,生活,总之,人的个体所有的全部器 官,以及在形式上属于社会器官一类的那些器官 ,都是针对着对象,要占领和掌握该对象,要占 领或掌握人类的现实界,他们针对现象的活动就 是人类的现实生活活动。” • 朱光潜—《谈美书简》
本质对象化
• “正如只有音乐才能 唤醒人的音乐感觉,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没有 意义,就不是它的对 象,因为我们的对象 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 现。”——马克思
• “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这种实现他自己。人通过改变 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 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 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 了。„„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 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 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黑格尔
自然的人化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技术改 造自然事物,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
•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 ,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 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32】 • 马克思:“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 界史的产物。” • 马克思:“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里看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 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 意义,„„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 的人的感觉。”
狼孩 社会人
感官特性【P33】
• • • •
概括性 联系性 情感性 创造性
审美关系【P35】 • 审美关系的本质内 涵 • 1、审美关系的基础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对象化。 • 2、审美关系是合规 律性与43;精神关系 =人同世界的关系 • 精神关系:认识关 系,功利关系和审 美关系。 • 科学家 木材商人 旅游者
三大关系【P38】
• 认识关系——靠逻辑、判断、推理和演绎,认识世界对象 的规律性,运用这个规律,改造世界。简称合规律性。 • 功利关系——整个世界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这是一种 功利关系。功利关系是要实现自身愿望和目的,简称合目 的性。
• 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但以认识 为基础 • 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 /但利益——距离(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