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中环中心工程基坑监测方案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拟建的绿洲中环中心工程由上海金午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位于普陀区金沙江路、真北路口。
现拟在路口建设一商务中心;建筑物基坑直径近210M,两层地下室,基坑围护设计单位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属二级基坑,设计采用两道钢筋混凝土环型内支撑。
(二)、工程周围环境本工程位于城市主干道真北路和金沙江路路口,两侧交通较为繁忙,其中真北路正在建设中环线,工程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拟建建筑物北侧为小区内部正在建设的高层商住楼,西侧为既有建筑物。
基坑的施工要在不影响这些邻近建筑物和市政管线正常使用的条件下进行。
1、周边管线分布情况本工程位于金沙江路北侧、真北路西侧,有数量众多的地下市政管线,因中环线工程施工时部分将予以搬迁。
根据甲方提供的区域管线图,结合现场踏勘结果,在2.5倍开挖深度施工范围内需要监护的周边管线主要包括:工地南侧金沙江路上的Φ500配水管,距离开挖边缘距离最近处在18-20M,为重点监护对象;内侧有路灯、路灯电缆等,亦须适当布置监测点。
工地东侧的真北路西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布置有24孔市话信息管线、Φ300配水管、Φ1200配水管,距离开挖边缘大于24M(因为存在中环线道路控制线),本次监测布置了相应监测点。
金沙江路南侧的配水管因为距离在35M以上,真北路东侧的管线距离在45M以上,暂不考虑监护事宜(可根据管线主管部门意见调整)。
2、邻近建筑物分布情况工地北侧为在建中的高层住宅,其中编号为10号的住宅距离开挖边缘在10M左右,需进行监测。
工地西侧有多座1~2层已有建筑物,主要包括:曹杨灯具厂、上海义勇修理厂等,部分建筑物位于开挖影响范围内。
(三)、工程地质情况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略)。
二、监测方案制定的依据本次监测工作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有:1、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3、《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4、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GJ08-61-97);5、甲方提供的工程资料;6、市政管线部门的要求三、监测工作的主要目的本次工程的施工监测的主要目的为:1、确保绿洲中环中心工程基坑施工期间基坑的稳定性、结构体本身的安全和稳定;2、确保施工影响区域内的已有建筑物及市政管线的安全稳定,为控制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供判断数据;3、及时为施工提供反馈信息,随时根据监测资料调整施工程序,消除安全隐患,是工程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4、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5、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的经验。
围绕以上几个目的开展的监测,所获得的信息能及时反馈到工程指挥部门,为工程的施工、设计提供依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施工”,并为以后类似的工程积累相关的经验。
四、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点位布置(一)根据监测目的,本次基坑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有:1、 深基坑本体稳定性监测(1) 围护墙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2) 围护墙顶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3) 支撑轴力监测(4) 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5) 支撑结构立柱隆沉注:坑底隆起、坑外土压力等观测项目暂时不设,如甲方另有要求,则另行增加。
2、 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监测(1) 邻近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2) 地下管线垂直、水平位移监测(3) 基坑外地表垂直位移监测(二)根据以上观测内容,拟对本工程施工布置以下监测内容(具体布点位置见监测点平面布置图、支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等):1、基坑施工结构监测(主要依据设计要求)基坑施工结构监测的主要内容有:a、围护墙体水平位移(墙体测斜)监测墙体测斜点按照设计布置的点位布置:沿圆形基坑周边布置,基本按照角度间距45º布置在围护结构内,共计8组测斜观测孔,编号为X1~X8。
测斜孔深度约20m,并可根据实际围护结构深度情况加深。
b、围护墙顶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在每个墙体测斜孔边布设墙顶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另适当加密测点,计划布设12个沉降观测点,编号为D1~D12;布置表面水平位移观测点24个,编号S1-S24。
c、支撑轴力观测分别在两道支撑上布置。
第一道支撑上布置18组环撑轴力监测点,分别为:内道环撑上观测点Z1~Z6,外道环撑Z7~Z12,联系杆轴力观测点Z13~Z18。
每组测点布置2个钢筋应力计。
第二道支撑上布置30个轴力观测点,分别是:内道环撑轴力观测点Z19~Z24;中道环撑观测点Z25~Z30;外道环撑观测点Z31~Z36;联系杆轴力观测点Z37~Z48。
每组测点布置2个钢筋应力计。
d、地下水位观测共计布置水位观测点15只,其中:L1~L9为坑外水位观测点,深度6m;L10~L15为坑内水位观测点,深度为14m。
e、支撑结构立柱隆沉共布设12组,编号D13~D24。
2、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监测根据现场踏勘及甲方提供的一些资料,施工影响范围内,邻近建筑物主要包括:工地西侧曹杨灯具厂和上海义勇修理厂(以1-2层厂房为主),还有多条重要市政管道。
a、邻近建筑物稳定性的监测由于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无高层建筑,邻近建筑物均为5层以下,考虑仅对邻近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对于西侧的曹杨灯具厂和上海义勇修理厂共布设12个沉降观测点,编号J1~J12。
北侧在建的小区10#楼上根据现场情况再考虑布设监测点。
b、市政管线的监测市政管线的监测,其具体方案应根据管线主管部门的意见确定。
监测原则:于最临近基坑的管线上布置观测点,观测点间距约20m。
当管线材质、埋深适宜于布置直接观测点时,将布置直接观测点,否则将布置间接点。
观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线沉降观测及水平位移观测。
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在详细掌握管线的分布、材料结构、新旧程度、管节长度及接头方式、埋深等情况后进行。
基坑周围2~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均为监测对象。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监测点位拟布置如下:工地南侧金沙江路上的Φ500配水管,距离开挖边缘距离最近处在18-20M,为重点监护对象,布置沉降观测点8只,编号JG1~JG8;内侧有路灯、路灯电缆等,适当布置监测点4只,编号JG9~JG12。
工地东侧的真北路西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有24孔市话信息管线、Φ300配水管、Φ1200配水管,距离开挖边缘大于24M,本次监测布置了相应监测点,分别为:市话管线上ZG1~ZG6;Φ300配水管上ZG7~ZG12;Φ1200配水管上ZG13~ZG18。
点间距20~30M,于两根管线上呈“之”形布置;c、基坑周围地表沉降观测为了解施工对周围环境(邻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影响程度并积累相关经验,对基坑附近地表进行观测,布置4组沉降观测断面,具体位置见布点图。
每一个观测断面在垂直基坑方向2倍开挖深度内布置5个观测点,共计4个沉降观测断面、20个观测点,编号DB1-1~DB1-5→DB4-1~DB4-5。
监测点数量汇总如下表:基坑本体监测点周围环境监测点测斜8孔邻近建筑物12围护墙顶位移12点沉降、24个水平位移地下管线30支撑轴力48组96个坑外地表4组20点水位15孔(坑内6只、坑外9只)支撑立柱隆沉12个五、监测使用的设备与观测点的埋设方法、观测方法(一)仪器的功能和精度需满足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次监测拟采用以下设备:序号项目名称仪器名称性能推荐品牌1沉降精密水准仪及铟钢尺精度±0.5~0.7mm/km ZEISS/徕卡NA2型水准仪2水平位移全站仪2”日本NIKON DTM-352C3测斜(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0.02mm,±53°SINCO双向测斜仪DIGILTDATAMATE数据采集仪4轴力钢弦式压力传感器2500kN SINCO /国产5地下水位钢尺式水位计0~50m,±2.0mm SWJ-90型钢尺水位计(二)监测点埋设方法及测试方法如下:a、围护墙体水平位移(测斜)观测本项监测是深入到围护墙体内部,用测斜仪由下至上量测预先埋设在墙体内的测斜管的变位情况,以了解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反映在土体深度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情况。
预先设置PVC测斜管于连续墙或灌注桩的钢筋笼中,上下端用盖子封好,接头处用防水胶带密封,防止泥浆侵入。
埋设时,测斜管的一对槽口必须与基坑轴向延伸方向垂直。
观测方法:在基坑开挖前用测斜仪由下至上每0.5米量测位移,连续测两次,确定初始值。
基坑开挖后定期每0.5米量测位移,计算出与初始值比较自上而下每0.5米的水平位移量,结合孔口经纬仪实测位移值,计算围护墙体及土体水平位移变化曲线。
b、围护墙顶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观测点在连续墙顶打入或埋入钢制测钉,顶部露处地面约3~5cm并磨成凸球面,周围用混凝土加固。
c、支撑轴力观测对于钢管支撑,首先将钢支撑轴力计放入特制的支撑架内,然后将支撑架焊接于钢支撑的端部即可。
d、地下水位观测在基坑边线外2~4m处埋设坑外水位监测孔,在基坑内设计位置埋设坑内水位监测孔。
埋设时先在土体内钻孔至设计深度,然后将带有进水孔的水位管放入孔内,再于管外回填中粗砂至进水段上方30厘米,管口设必要的保护装置。
观测方法: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高程及各孔水位面到孔口高度,再计算求得各水位孔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两次均值。
每次水位与初始水位标高比较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监测过程中要求定期测量孔口标高,以纠正孔被压而使孔口标高变化。
e、基坑周围地表沉降观测在观测点处打入或埋入钢制测钉,顶部露处地面约3~5cm并磨成凸球面。
f、邻近建筑物位移观测在建筑物的基础、上部结构墙面上预钻孔至结构层,将L型钢筋埋入,并浇注混凝土于两者的空隙内。
钢筋上部磨成凸球型。
g、管线位移观测对于铸铁管、钢管等材质、埋深较浅的管道,可采用直接法布点,首先开挖至管道深度,将钢筋焊接于管线的顶部并引至地表,周围用砖砌筑成阴井。
对于埋深较浅的煤气管道,则考虑采用抱箍法,即根据管道的外径、特制两个对开的箍,环抱管道,用钢筋引出地面。
对于埋深较大的管道,可采用间接法,即钻孔至管道顶部或底部,孔中放入保护管,管中放入钢筋,钢筋底部须适当扩大,以测量管道顶部或底部的土体位移。
管线监测点布设与工务部门协商后完成。
六、测试技术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测量规范》,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如下技术要求:1、沉降和位移观测的闭合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测量规范》中的二等执行;2、监测点埋设结束后,及时绘出正规的测点位置图;3、沉降观测采用闭合路线;位移测量采用视中线法;4、各项监测点埋设完毕且稳定后,初始值测试应不少于三次,并取三次稳定值的平均数作为原始基准数据;5、所有测量器材及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检定;6、测量器材及测量仪器运至测量现场后必须进行检查校正,以保证设备完好;7、在监测过程中要加强对现场测点的保护,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若有因施工不慎损坏测点,应当尽最大努力进行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