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不仅在南京建立了农民政权, 而 且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农民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然而,在工业 化时代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代表, 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革命无法超越 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 也不能抛 弃皇权主义的束缚, 无法引导中 国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
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企图通过 内部改革来自我救赎。从魏源、林 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 国藩、李鸿章的“师其所长,夺其 所恃”,企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 工业、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挽救 危局。但洋务运动既不能越封建专 制制度的雷池, 又不能摆脱对西 方先进技术和资金的依赖, 最终 无法在中国封建制度内找到自救之 路。
而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始 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强大的力量,他们 在经济上依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其政 治上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可 能从根本上把中国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1935年1 月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强调中国革 命的这两个阶段必须有机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其 发展前途。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党领导人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 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进行了长达28 年的不懈探索和 浴血奋战, 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义三座大山, 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从解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的微不足道, 到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温饱问题的解决,到人民群众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 为什么别的道路特别是资本主 义道路总是行不通?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 方的迷梦”。 帝国主义千方百计阻碍中 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仅1840 年到1900 年, 外国侵略者利用战争同中国订立的 不平等条约就有300多个。封建势力也必 然阻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甚至不 惜出让更多国家权益与帝国主义相勾结 以稳固自身统治
正在中国人民为“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 题苦恼和困惑的时候,19 世纪中叶在欧洲诞 生的马克思主义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隆隆炮 声传播到了中国。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抛 弃自己原来信奉的“科技救国”、“实业救国” 和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开始用马克思主 义来研究中国问题,把社会主义作为救亡和发 展,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 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
在资本主义形成世界体系 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新生社会力量把目光 投向资本主义。然而,从康梁 “百日维新”以改良方式发展 资本主义的昙花一现,到孙中 山领导辛亥革命以暴力手段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其实难副, 结果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像三座大山压在 中国人民头上,山河破碎,民 不聊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富强、要振兴, 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 为什么要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归根结底是由近现代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和 历史任务所决定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双重压力之下, 救亡 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性主题,中国各社 会明, 中国没能走上 资本主义道路不是“历史的遗 憾”,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 哪一个政党或哪一部分人主观意 志的产物, 而是中国近代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的 选择只是主动顺应了这一历史抉 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