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法国古代又称高卢,位于欧洲西部,公元前1世纪中叶被罗马征服后,本地的语言被罗马士兵和商人使用的通俗拉丁语所取代。

5世纪时罗马帝国崩溃,蛮族混战,到5世纪末建立了法兰克王国,通俗拉丁语演变成为罗曼语,也就是古法语。

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768-814)时代最为强盛,统治着西欧的广大地区。

后来他的三个孙子争夺江山,到 843年缔结凡尔登和约,将帝国分成三个国家,就是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所以通常认为法国文学诞生于9世纪。

由此开始到15世纪,就是法国历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法国封建制度从形成、发展到逐渐巩固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基督教会势力强大,地方领主相互混战,王权努力统一国家,市民阶级刚刚兴起,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造成了丰富多彩的中世纪文学。

其中产生最早的是宗教文学,即僧侣们用拉丁文创作的圣徒行传和圣经故事,例如9世纪末的《圣女欧拉丽赞歌》,就是法国最早的文学作品。

法国早期的戏剧是表现《圣经》故事的奇迹剧和神秘剧,例如由教士和民间诗人改编的《耶稣受难神秘剧》和《亚当的滔天大罪》等,都是宣扬基督教的教义和上帝的神圣的。

随后繁荣起来的是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等各种体裁,其中又分为抒情诗、戏剧、散文、传奇和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

法语中的“长篇小说”一词的原义是罗曼语,指用罗曼语写作的骑士故事诗,说明骑士故事诗就是后来的长篇小说的起源。

一般来说,长篇小说源于篇幅较长的骑士故事诗,短篇小说则是市民文学中的小故事发展的结果。

除了由僧侣或教士抄写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之外,中世纪文学基本上是口头文学,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例如英雄史诗来源于行吟诗人对古代英雄事迹的传诵,小故事来自法国民间的现实生活,同时也受到了古代和东方的民间传说的影响,这些作品在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大,作者也大多匿名。

但尽管如此,中世纪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却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浪漫主义文学,都可以追根溯源,在中世纪文学里找到自己的源头。

法国最古老的文学: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法国最古老的文学。

在11世纪之前,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所以从11世纪末开始,在行吟诗人口头传诵的基础上,产生了由圣职人员修改定稿的英雄史诗。

主要描写历史上的战争和重大事件,歌颂为统一国家而战的帝王和英雄。

其中的帝王深谋远虑、平定叛乱,骑士则忠君爱国、建立功勋,他们的高贵品质往往高不可攀,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形象。

英雄史诗主要分为帝王系、纪尧姆·德·奥朗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分别描写查理大帝的英勇事迹、纪尧姆家族的勤王御敌和诸侯的叛乱。

它们大多是行吟诗人口头相传的民间创作,富有传奇色彩,没有署名的作者。

《罗兰之歌》是帝王系的主要作品,也是英雄史诗的代表作。

有四个手抄本流传至今,其中只有牛津图书馆收藏的手抄本上有杜罗尔德的名字,他的身份却无法确定。

行吟诗人的任务是表演而不是创作,他们在整理和改编民间传说的时候,很可能会不时加进一些表演所需要的内容。

例如在《罗兰之歌》中,他的未婚妻听到噩耗后昏倒在地上,最初只有33句,到12世纪已被增加到了800句。

这种集体的创作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同时也使作品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

《罗兰之歌》叙述的是查理大帝和他的侄子罗兰的故事。

查理大帝的妹夫加奈隆是罗兰的继父,他主张与敌国议和,罗兰就提议让他作为使者,他因此怀恨在心,勾结敌人设下诡计,以送礼求和使查理大帝撤兵,同时建议让罗兰当后卫。

查理大帝为此把号角留给罗兰,要他在危急时吹响以便回师救援。

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果然遭到10万敌军的袭击,然而他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直到只剩下60个人才吹响号角,等查理大帝赶到时已全军覆没。

查理大帝击败敌军,接着审判马奈隆,大义灭亲地处死了这个叛徒妹夫以及为他鸣冤叫屈的亲族,不愧为法兰西理想的君主。

罗兰骁勇善战、忠君爱国,显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则是一个理想的骑士和忠臣。

《罗兰之歌》反映了法兰西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也是它开始立国的标志。

纪尧姆·德·奥朗日系的主要作品《路易加冕》产生于12世纪,讲述查理大帝年迈时传位给年幼的儿子路易,纪尧姆为了保护他而英勇战斗,平定了诸侯的叛乱。

敦·德·梅央斯系的作品都是写诸侯反叛后悔过的故事。

所以总起来说,英雄史诗都是歌颂帝王,为统一国家服务的。

这些作品少则1000行,多则几万行,后来经过骑士故事诗的演变,成为后世长篇小说的源头。

法国市民文学市民文学是市民阶级的文学,是随着城市和市民阶级的发展而产生的。

它嘲笑教士和贵族的愚蠢,反映普通市民的生活和下层社会的现实,同时也讽刺自身的弱点,因而具有喜剧的特色,体现了法兰西民族诙谐幽默的性格。

市民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小故事”,又称“韵文故事”,是行吟诗人演唱的轶闻趣事,所以作者大多匿名。

这些故事为了便于背诵,都用八音节的短句写成,往往有数百行,它们流行于12世纪末至14世纪初,保存至今的有150多篇,主人公多为农民,说明它们源自农村。

例如《农民医生》讲一个农民经常打老婆,正巧公主的喉咙被鱼骨卡住,国王下令寻找名医,他的老婆就说自己的丈夫是名医,只是需要拷打才肯承认。

农民于是被屈打成医,进宫后灵机一动讲了个笑话,使公主笑得把鱼骨喷了出来,农民因此成名和发了大财。

这个故事通过农民来表现小市民的心理,后来莫里哀在他的喜剧《打出来的医生》里就采用了这个题材。

韵文故事把教士和骑士作为讽刺的对象。

在《吃桑椹的教士》里,教士站在驴背上摘桑椹吃,嘴里说着:“上帝,可别有人喊‘吁’啊!”结果驴听到‘吁’就跑了起来,教士跌倒在荆棘丛中头破血流。

对于市民本身的缺点,这类故事除了经常嘲笑戴绿头巾的丈夫之外,有时也起到教谕的作用。

例如《撕开的鞍褥》写一个市民把财产都给了儿子,自己却被赶了出来,只得向儿子要一条被褥御寒。

儿子让孙子到马厩里去拿一条垫马鞍的褥子,孙子却把它撕成两半,给了爷爷一半,留着另一半将来给父亲用,使父亲深受教育,一家人重归于好。

从亚当·德·拉阿勒(1235-1285)在1276年创作和上演的“叶棚剧”开始,市民戏剧逐渐有了戏剧独白、道德剧、笑剧、愚人剧等多种形式,但是直到百年战争之后的15世纪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产生了擅长表现人情世态的笑剧,保存下来的有150部,其中最著名的是《巴特兰律师的笑剧》。

笑剧符合市民的审美趣味,只要能演得逗人开心,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都在其次,所以笑剧的内容大多是尔虞我诈、互相作弄,不过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批判的意义,例如《巴特兰律师的笑剧》就讽刺了司法的不公。

市民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一系列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故事诗,以及寓意故事诗《玫瑰传奇》。

第一节列那狐故事诗列那狐故事诗是在伊索寓言、东方寓言和法国民间动物故事的基础上,经过从12世纪至14世纪的民间集体创作而形成的一组寓言故事诗,包括《列那狐的故事》(1175-1250)、《列那狐加冕》(12世纪中叶)、《新列那狐》(13世纪末)和《冒充的列那狐》(14世纪上半叶)。

故事里的各种动物都有名字,狐狸的名字叫“列那”,“列那狐”是简明的中文译名。

其实狐狸在中世纪古法语里是“古比尔”,由于故事诗的巨大影响,狐狸在法语里从此就被称为“列那”了。

列那狐故事诗中最重要的是《列那狐的故事》,全诗有30000余行,包括27组故事,大多可以独立成篇,但都以狐狸列那为中心,来展现动物王国里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中世纪法国社会的缩影。

例如狐狸列那智斗伊桑格兰狼,使它不是被冰冻在河面上,就是被开水烫得焦头烂额,甚至遭到被剥皮的命运。

列那狐一方面应付狮子、熊、狼等封建权贵,另一方面又欺负乌鸦、麻雀等小民百姓,其实就是新兴的资产者,代表着市民阶层的利益。

它利用自己的狡猾,千方百计打击别人和保全自己,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弱肉强食的现实,以及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和教会等统治势力的斗争。

在《列那狐加冕》里,野心勃勃的列那狐处心积虑地篡夺了狮子的王位。

《新列那狐》叙述了列那狐与狮王的战争,最后列那狐大获全胜,被教皇加封为“世界之王”。

《冒充的列那狐》里有许多长篇的议论,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例如猫发表反贵族的演说,母狮因患病需要要吃一个善良的人,可是天下却找不到一个善良的贵族、领主或僧侣等等,已经带有《巨人传》的荒诞滑稽的色彩。

列那狐故事诗富于讽刺性和喜剧性的特色,不仅是17世纪拉封丹寓言诗的直接源头,而且为18世纪的写实小说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开辟了道路。

第二节玫瑰传奇《玫瑰传奇》是中世纪读者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大型故事诗,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于1235年,作者是纪尧姆· 德· 洛里;第二部分写于1269至1270年,作者是让· 德· 墨恩(1240?-1305?)。

第一部分有4669行,作者把自己比作“情人”,用拟人化的隐喻手法叙述了自己的爱情之梦。

在春季的一天里,乐园里有一些少女在跳舞,“情人”发现了其中的“玫瑰”后爱上了她,但是“玫瑰”被“嫉妒”等坏人关进了一座城堡,受到严密的监视。

纪尧姆·德·洛里没有写完就去世了,让·德·墨恩续写的第二部分有18000行。

“理性”劝“情人”放弃爱情,“朋友”则大谈爱的艺术,“情人”收买了看守“玫瑰”的“老太婆”,“自然”强调人有判断的自由和生育的义务。

最后“爱神”点燃了城堡,“爱情”率领队伍打败了“嫉妒”,“情人” 终于获得了“玫瑰”。

《玫瑰传奇》被认为是用古法语写成的唯一的文学经典,它具有谴责贵族和批判教会等进步意义,它的梦幻和隐喻等文学手法也被后人广泛运用,因此直到18世纪都拥有广泛的读者。

第三节市民抒情诗市民抒情诗是市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代表作家吕特伯夫和维庸。

吕特伯夫(?-1280)是一个贫穷的行吟诗人,他打破了英雄史诗为贵族歌功颂德、骑士抒情诗吟唱风雅之爱的传统,首先用诗歌诉说自己的贫困,反映城市贫民的困境,从而成为第一个市民抒情诗人。

他的诗歌一反慷慨悲歌或柔情缠绵的俗套,毫无保留地揭露了悲惨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吕特伯夫的穷困》里,他哀叹“我没有被子也没有床……一张稻草床不是床,我的床只是稻草”。

他讽刺权贵、同情穷人,针砭时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弗朗索瓦·维庸(1431-1463?)虽然上过大学,成为文学学士,但很早就染上了盗窃的恶习,而且还杀过人,因而经常坐牢,甚至被判处过绞刑。

在《小遗言集》(1456)和《大遗言集》(1462)里,他以玩世不恭的口吻嘲笑世上的一切,抨击达官贵人,感叹人间的不平,形成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最后他被逐出巴黎,不知所终。

吕特伯夫和维庸的诗歌,形成了不同于中世纪诗歌传统的现实主义倾向,但是由赤贫和牢狱生涯造就的杰出诗人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他们没有弟子或追随者,长期默默无闻,直到19世纪才被浪漫派尊为法国抒情诗的先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