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水平
中国传统教育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水平也非人人有之;中小学阶段仅仅打基础,待有了丰厚的基础知识、并在研究水平逐渐完善以后才能实行独立研究。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其恶果是训练出相当大一部分高分低能、唯书唯上的专门人才。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关键在于改变传统教育封闭、脱离现实生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创造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生活、亲自体验实践过程的课堂和教学环境,协助学生形成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水平。
所以,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观点的一个可喜的进步。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实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分为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有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水平、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毫无疑问,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意义
1. 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展开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打破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聆听、接授、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
位。
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能够造就的。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在创新面前,后进生、优等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同样具有创造潜能,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和培养。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仅仅从理论、研究程序、方法上提供一些指导和协助,如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课题和介绍一些资料整理、图表绘制方法等,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自已的观点见解,使自己的创新水平及开拓精神持续得到锻炼和发展。
2. 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喜欢以统一模式去衡量和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丰富个性的一面,结果造成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
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学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所以,虽然研究性课题的选题至关重要,但绝不能由老师指派学生实行某项研究,而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行选题。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来研究,具有自己的思维风格,如“广州西关文化探究”调查组里有些学生通过捕捉一些街头镜头来体现西关文化中的市井文化;有些学生从西关特有的岭南建筑着手研究;有些学生还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十三行”当时的兴隆旺景,分析“十三行”是怎样促动西关商业的发展……实行成果交流时,只要学生认为能说明问题,论文、手抄报、辩论、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展览等等形式都能够作为向别人介绍自己经验的方法。
总来说之,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他们的个性才能,使他们能更自觉、主动、充分地投入,全面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
3. 重视学生研究过程体验和实践水平
研究性学习提倡“重过程”,即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体验。
书本知识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当前的自然、社会仍存有很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分析,以获得解决。
只相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引入到丰富多彩、富有创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以全面发展和提升。
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学生除了去图书馆找参考书外,还在因特网上找了很多材料,甚至外出实地考察、访问。
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使用,确定“研究”方向,从而有所发现、创造和提升。
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体验和感悟,这与阅读课本或听教师讲解所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高科技时代”创新是通向时代的发展动力。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多动脑、勤研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研究水平。
很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水平、组织研究材料和使用研究方法的水平,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和知识。
中华民族要在今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
养创新思维的年轻一代。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无疑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