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探索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开化一中傅仰庆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

长期的“留守”,对儿童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留守”对孩子的影响
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他们对父母的关爱缺乏感受,他们内心孤独而寂寞,内心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表现出性格孤僻,感情淡漠、情感压抑、敏感脆弱等性格特点;
一方面,由于自幼缺少来自父母的人生榜样和价值引导,他们容易形成任性、偏执、冷漠、自私、缺乏自制、易怒、具攻击性等不良性格和行为倾向。

据来自《湖南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的显示,有57.1%的留守学生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社交能力差者占34.5%,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者占28.9%,有抽烟等不良行为者占27.7%,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者占13.7%,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15.4%,这些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非留守学生。

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的读书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恰当;认为读书无用,父母没读什么书,照样东南西北挣钱。

由于这一部分人典型性,给整个学生集体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行为失衡,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问题症结
1、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且监护理念落后,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无能为力或给留守儿童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了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扭曲或理想缺失。

一方面目前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在小学以下他们不能及时有效的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一方面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或传统思想浓厚,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向留守儿童灌输上学无用论的思想,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理想偏差;且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一定程度上给留守儿童形成了示范作用。

2.留守儿童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监管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学校应该承担留守儿童的一切教育责任,淡化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监护人把孩子出现问题的责任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力。

一位留守儿童的家长讲,老师拿的工资是从孩子们的学费中得来的,理应把孩子教育好,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情,一切责任应该由学校和老师承担。

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误区,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的失
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3、留守儿童监护人在平时生活中,由于年龄上的差距以及思想认识的差异。

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造成了监护人与留守孩子之间存在隔膜。

在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有近三分之一的承认自己没有和孩子进行较好的沟通;有三分之一的监护人称自己只是偶尔和孩子说一些家常琐事,很少涉及到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状况。

其中,有一位留守儿童监护人称自己感觉和孩子沟通很难,一般都是自己说的孩子不感兴趣,孩子说的自己也不感兴趣。

4。

隔代家长和代理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政策、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严重误区
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他们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5、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

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

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

而他们的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

这就
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三、为了每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该做些什么?
面对眼前的这个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大环境。

1、学校的关爱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和心理上的更多关注。

象我们学校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俱乐部”,里面有有线电视、丰富的图书、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器材等等.在星期五下午到星期日这两天多的时间里,对所有的留守儿童开放,并且还安排好了留守儿童活动日程及活动的组织与值守教师。

这样我们做到了对所有留守儿童实行有效管理,减少孩子们孤单独处的时间,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的现象。

使孩子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
心与帮助。

教师应经常对走读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更多的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应该使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安心在外地工作,同时要为留守儿童创设温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学校就好像他们的家,让他们回家就想到学校,感觉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让留守儿童没有因缺少生活上的照顾、行为上的管教、学习上的辅导而有别于其他同学。

2、家庭的关爱
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①、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②、家长要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

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理上进行教育。

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
③、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
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

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

假期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参与自己工作,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坚强的个性,千万不要出于内疚的心理给予孩子过多的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只会适得其反,养成孩子冷漠、任性、缺乏责任感等不良性格特点。

④、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

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都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接受更高的教育;让他们真正从心里理解父母。

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的结才会自然解开,去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教育,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政府的关爱
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序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正确指引。

同样,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人群,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

①、政府部门应出台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

,营造出平等、友善,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

②、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教育和保障机制。

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层面上,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对农村部分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应当为农村打工族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既可以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又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

4、自我的关爱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础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历程。

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情况下,他们也将会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与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去。

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总而言之,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

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