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2016级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张维迎、林毅夫:产业政策的意义在哪里?》,讨论:
①两者的争论是不是科学争论?
②如果是科学争论,解决的方式是什么?
③张维迎与林毅夫论证方式有什么差别?
④社会科学是科学吗?为什么?
须结合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1、两者的争论是科学争论,且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之内。
就科学争论的定义而言,科学争
论是一种持续的对抗性的针对涉及根本的科学问题的不一致的讨论,而这些科学问题是不能通过所涉及学科的标准方法而得以解决的。
首先,张维迎与林毅夫之争,是一场在学术界纷扰良久的争议,满足科学争论的“持续的对抗性的”特征。
其次,双方都在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而正名,对于产业政策的存废各执一词,回到本质,这是一场关乎市场与政府的命题,也就是所谓的“涉及根本的学科问题的不一致的讨论”。
最后,张维迎和林毅夫有关产业政策的分歧,其实是有关市场理论的两个不同范式的分歧。
张维迎信奉的是“米塞斯-哈耶克范式”,林毅夫信奉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范式”。
米塞斯-哈耶克范式是“演化范式”,新古典范式是“设计范式”。
因此,二人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是不能单单通过其各自所涉及的学科的标准方法而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两者的争论是科学争论。
2、科学争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解决依赖于多种复杂因素。
然而无论如何,经验证
据、科学推理与修辞论证都是解决争论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首先,经验证据是解决争论的事实基础。
离开了经验证据,任何争论都失去了解决的基础。
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证据构成解决争论的事实基础。
而最具代表性的经验证据就是案例。
联系到张维迎与林毅夫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前者显然能找到某些案例,证明产业政策确实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但后者也能同样找到其他反例,表明产业政策失败了。
显然,两种极端看法都存在缺陷,成功与失败案例之间的区别在于政策的政治角力上。
因此,经济学家必须改变他们对产业政策的思考方式,这需要他们用实证性理论来描述实现社会的特定政策选项所需要的政治均衡。
其次,科学推理是解决争论的方法保证。
在争论中,经验证据并不是自明的,自身并不能解决争论。
这样,由证据走向理论或假说,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推理。
根据二者的争论,我们可以大胆推理:成功的产业政策应该是政府和产业互补,政治企业家和市场企业家通力合作,分工合作。
在经济发展初期,林毅
夫的建议更值得借鉴。
等经济发展到了更高级阶段,张维迎所讲的问题更应该警惕。
”
最后,修辞论证是解决争论的策略手段。
由于缺乏确定无疑的事实,科学家之间才会产生激烈的争论。
因此,在争论的解决过程中,科学家为了说服对手,不得不采用辩证与修辞的手段。
但采用修辞论证必须建立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立足于科学推理,才具有现实意义。
张维迎与林毅夫的观念与意识形态不同,各自所列举的案例中所采纳的产业政策类型也相去悬殊,产业政策失败或者成功的区别在于实施政策的机构的目标和行动。
因此,我们需要从新的思路看待产业政策,然后寻求产业政策的新的研究方法。
总的来说,科学争论的解决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争论的解决就意味着科学进步。
3、首先,张维迎和林毅夫有关产业政策的分歧,其实是有关市场理论的两个不同范式的分
歧。
张维迎信奉的是“米塞斯-哈耶克范式”,林毅夫信奉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范式”。
米塞斯-哈耶克范式是“演化范式”,新古典范式是“设计范式”。
其次,张维迎与林毅夫在论证各自观点时所采用的方式既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是指二者采用的论证方式同属于职能主义范式,又称实证主义范式,即先有结论,再证明为什么成立。
它是一种以直接观测、考察和主体验证为主要依据的理论研究方法,它主要包括证实法和证伪法。
张维迎与林毅夫论证方式的差别在于,前者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证伪法,前者从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反对产业政策,并抨击“产业政策从无知走向无耻”。
然后在论证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
而后者在一开始也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
然后在接下来的论证过程中,详细论证了产业政策之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最后,二者在论证中提到的成功案例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失败的案例同样如此,这表明两种极端看法都存在缺陷。
因此,二者有必要改变他们对产业政策的思考方式,更加公正合理客观地去看待产业政策。
4、社会科学是科学。
理由如下: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
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首先,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科学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
通常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包括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
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
其次,社会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科学,社会不管怎么复杂,终归是自然的产物,它与自然界在更高的意义上是同一的。
由于社会规律以更大的偶然性和波动性特征来体现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特征,社会科学所阐述的各种社会规律往往不容易得到实证,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思辩性而较弱的实证性,人们通常只能进行不精确的定性分析。
同时由于社会规律以更充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来体现自然规律的客观规定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具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意志性、情感倾向性和阶级性,具有较少的客观性、理性和公正性。
最后,如果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
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那么不论研究的对象是人,是物,是个体,是群体,只要形成严整的体系,当然就是科学。
只是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不同,导致分化出的各支也有着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