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名词解释1.流动性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且不蒙受损失的能力(1)能不能方便、自由地变现(2)变现过程中损失的程度2.格雷欣法则金,银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驱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3.商业信用是在商场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4.流通市场金融市场按金融资产的新旧程度可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新劵发行的市场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处在流通中的证券的买卖市场5.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包括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6.基础货币指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的,并可作为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之基础的那部分货币B=R+CB(基础货币),R(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C(通货,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现金)7.原始存款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8.派生存款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的行为而引起的存款9.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10.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简答题1.信用货币的特点(1)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币(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的特征(4)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的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2.金融市场微观层面的功能价格发现、提供流动性、减少搜寻和信息成本3.金融市场宏观层面的功能储蓄——投资、资源配置、宏观调控4.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实际利率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名义利率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的利率r=(1+i) /(1+p)-1 或r=1-pr实际利率p通货膨胀率i名义利率5.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基本内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现。
如果负债管理卓有成效,就不必储备过多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可将资金投入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提高银行的收益率。
6.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1)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的贮藏功能。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3)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
(4)剑桥方程式隐含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作用。
7.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1)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
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他论证,人们保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需要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
(3)凯恩斯设定,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二种:货币与债券。
货币是不能产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生收入的资产。
但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债券价格下跌;债券价格上升。
如果债券价格下跌到持有债券的收益为负的程度,持有非生利资产——货币——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的债券,货币需求增加;反之,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4)由于债券的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微观主体预期利率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债券价格将会上升,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多持有货币。
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负相关。
(5)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
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M=M1+M2=L1(Y)+L2(r)(6)式中的L1、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
凯恩斯也常用“流动性”指货币8.举例派生存款的信用扩张过程(1)假设:A.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构成B.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C.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D.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E.银行的客户不持有现金,即无现金漏损(2)例:甲银行接受了其客户存入的10000元现金。
在甲银行原来持有的准备金正好满足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条件下,根据以上假设,该银行应再提取准备金2000元,并将剩余现金8000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
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化如下:▪贷款人将8000元贷款全部存入乙银行,乙银行再提取准备金1600元,并将剩余的现金6400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以此类推,从甲银行开始,至乙银行,丙银行....持续地存款贷款,贷款存款,会产生如下结果:(3)制约派生存款的因素:A. 现金漏损B. 银行并非一定会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C.存款至少大致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并采用不同的准备金率。
论述题1.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优缺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1)对所有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
(2)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力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缺点(1)作用力猛烈,对经济的震动大,不适宜作为日常性操作工具。
(2)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因其过于猛烈,故不宜随时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日常操作工具。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金比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危机,引起金融不稳定。
(4)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统计和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整过于频繁,可能会扰乱存款类金融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
(5)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不同的银行所产生的影响不一样。
2.再贴现政策的优点(1)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避免金融恐慌,维护金融稳定。
(2)可以通过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和再贴现贷款的发放,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再贴现政策的缺点(1)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2)只能影响利率水平而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
(3)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4)告示效应有局限性。
3.公开市场政策的优点(1)公开市场政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其操作规模、大小和方向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而不像再贴现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2)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政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可以按任何规模买卖证券,直到满足中央银行的要求为止。
(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4)公开市场政策具有较强的可逆性(5)公开市场政策可以迅速执行,不会有行政性延误。
公开市场政策的缺点(1)公开市场业务因操作较为细微和经常发生,所以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均较弱,其告示效应较弱。
(2)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会部分抵消公开市场政策的影响力。
(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不一定能得到商业银行的配合(4)公开市场政策的运用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2.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最初思路可以归结为:准备金R减少(增加)→货币供应量M 增加(减少)→利率r下降(上升)→投资I增加(减少)→总支出E增加(减少)→总收入Y 增加(减少)这个模型称为局部均衡分析。
2.反方向的作用(1)产出的上升,提出了大于原来的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下降的利率回升。
(2)利率的回升,又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
(3)最终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在这个点上,可能利息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
3.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在增加国民收入上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如果投资的利率弹性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则增加货币供给所能导致的收入增长就比较大。
4.理论特点:(1)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2)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
若这两个中间环节或其中任一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则货币政策无效;(3)该理论只强调了货币和利率等金融因素的变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动产生的反作用。
3.费里德曼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理论观点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M→Y2.分析过程(1)人们货币需求稳定,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大于意愿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增加支出以消除这一过多的货币余额。
(2)整个经济的名义收入增加:一个人的支出必然形成他人的收入,他人的收入增加后也会增加支出。
(3)名义收入= 物价水平(p)×实际产出(T)所以,名义收入增加,可能是p增加,也可能是T增加,还可能是p与T同时增加;(4)短期内,人们存在未预期到的通胀。
所以p增加,T增加;(5)长期看,人们调整通货膨胀预期。
M增加只导致p上涨,不引起实际产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