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楼楼板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方案编制单位: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4年04月14日项目名称:成都铁路枢纽成都基础设施维修基地电务供电检修楼及基地信息综合楼楼板混凝土中钢筋检测编制人:校核:审核:检测单位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目录1、公司概况 (2)2、工程简介 (2)3、编制依据 (2)4、检测内容及数量 (3)5、检测技术要求 (3)6、委托单位的配合工作 (5)7、检测工期计划 (6)8、检测工作成果 (6)9、检测工作管理及组织 (6)9.1检测方案实施 (6)9.2检测工作实施 (7)9.3检测工作管理 (7)9.4检测组织机构 (8)9.5拟投入的检测设备 (9)10、现场检测机构管理制度 (9)10.1总则910.2检测工作管理细则 (10)11、质量保证措施 (13)12、安全保证措施 (14)1、公司概况本公司是代表XXX对外开展工程检测服务的经营实体,现有国家级资质人员36名,省级资质人员104名,计量检验员30名,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6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2人,获得硕士学位的9人,博士学位的3人;现有专业检测设备430台/套,固定资产3300多万元。
本公司已经通过技术监督局既国家技术监督局的CMA计量认证,并取得省建设厅、省交通厅、铁道部等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检测资质。
近年来,已先后从事了国家和省重点工程检测项目万余项,其质量体系符合GJB15481—2001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能力的通用要求。
在检测工作中充分发挥了高校人才、技术及设备的优势,维护了检测工作的科学性、重要性和权威性,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信任及主管部门的肯定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工程简介本工程位于XX省XX市,为2幢6层建筑,结构体系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均为7度,主体结构合理使用年限均为50年,建筑面积分别为:5838.05m2、5885.26 m2。
3、编制依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1年版)(3)《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 -20084、检测内容及数量以每一楼层为一个检测单元,每个检测单元选取的构件数量为该单元构件总数的2%但不小于5个。
检测构件定义为4片梁围成的最小区域但不大于5m×5m,根据本规程实际情况,每一楼层选取五个构件进行检测。
对选定的每个构件,分别选取7根正弯矩及负弯矩钢筋进行检测,检测内容为钢筋间距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检测技术要求(1)钢筋间距检测:检测时,应尽量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钢筋间距应满足钢筋探测仪的技术要求。
探头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钢筋探测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显示值最小,此时探头中心线应与钢筋轴线重合,在相应位置作好标记。
按上述步骤将检测范围内设计间距相同相邻钢筋位置逐一标出,逐个量测钢筋间距。
(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钢筋位置确定后,应按下述方法进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①首先应设定钢筋探测仪量程范围及钢筋公称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尽量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读取第1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应重复检测1次,读取第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②当同一处检测两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相差大于1mm时,该组检测数据无效,并查明原因,在该处重新进行检测。
仍不满足要求时,应更换钢筋探测仪或采用钻孔、剔凿的方法验证。
③当实际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钢筋探测仪最小显示值时,应采用在探头下附加垫块的方法进行检测。
垫块对钢筋探测仪检测结果不应产生干扰,表面应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值偏差应不大于0.1mm 。
所加垫块厚度在计算时应扣除。
(3) 钢筋间距检测数据处理: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绘图方式给出检测结果。
当同一构件检测钢筋数量不少于7根(6个间隔)时,也可给出钢筋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并按下式计算钢筋平均间距: n s s n i ii m ∑==1.式中i m s .---钢筋平均间距,精确值1mm ;i s ---第i 个钢筋间距,精确值1mm 。
(4)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数据处理: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应按下式计算:2/)22(021.c c c c c c t t t i m -++=式中t i m c .---第i 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精确值1mm ;t c 1、t c 2---第1、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精确值1mm ;c c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为统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精确值0.1mm ;0c ---探头垫块厚度,精确值0.1mm ,不加垫块时为0。
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表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 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
(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判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板类构件为+8mm -5mm。
对梁类、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进行验收,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 ,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规定允许偏差的1.5 倍。
6、委托单位的配合工作6.1检测前需委托单位提供如下资料:(1)经审核的结构设计图(2)商品混凝土的材质报告(3)混凝土施工现场试验试件的检测报告(4)必要的施工记录:模板、浇筑、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等;(5)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6)现场试验时,所属施工单位的现场试验条件应能能够满足开展现场试验的要求。
6.2为检测工作搭设必要的脚手架。
6.3为检测工作提供必要的照明及用电。
6.4检测工作现场作业期间,委托单位应参加并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人员到场进行见证。
6.5保证检测单位工作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以保证检测工作的独立、公正。
7、检测工期计划本次检测工作,现场作业任务较大,根据现有工作量预计现场作业完成时间为10天,内业资料整理5天,其它工作3天,完成全部检测工作总计需要18天。
8、检测工作成果检测结果评价根据实测数据按前述规范及规定确定。
检测成果以检测报告的形式出具。
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按相应的现行规范条款执行,提供简明扼要、结论明确的检测报告一式4份。
9、检测工作管理及组织9.1检测方案实施(1)本检测方案依据完整施工图做的方案编制,如遇现场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要求调整及实施现场出现变化等情况,相应出具变更检测方案。
(2)检测方案在正式实施前必须经过检测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审核批准。
(3)检测方案现场实施前,必须召开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组织,并有检测、监理、施工、建设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技术交底及工作对接会议。
9.2检测工作实施(1)参与检测工作的主要技术人员必须持有相关上岗证书并报监理审批。
(2)投入检测工作使用的检测设备在使用前应在使用前经过国家法定检定机构检定并报监理单位审批。
(3)现场检测条件必须满足检测技术方案及国家有关检测规范要求后方可实施(4)检测单位现场检测工作实施流程满足现行相关规范要求。
9.3检测工作管理(1)检测单位与委托单位签订检测合同后,及时组织检测组人员及相关仪器设备,检测开工日期以检测单位进场作业之日起为准。
(2)检测单位进入现场后,建立现场检测项目组,组长与建设、监理等单位协调并组织检测人员开展现场检测工作,同时,协助检测委托单位开展检测前期准备工作,使检测及时到位,不影响正常施工。
(3)为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科学,检测站对计算和数据换算均做校核检查,对有疑问的数据再安排必要的验证。
(4)为保证能够按时提交检测报告,在确认检测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分别在检测专业工程师的主持下,辅以计算机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每次检测完成后,1~3日内由专职资料员整理出资料,在检测中如有可能严重影响结构安全的检测结果,中心将以快报的形式递交委托方,以供及时妥善处理。
9.4检测组织机构9.5拟投入的检测设备10、现场检测机构管理制度10.1总则(1)对检测工作,做到秉公检测,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不正当的压力影响;抵制不正之风,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数据说话,做到独立公正;(2)检测人员必须持有相关检测证上岗;(3)检测设备在进入现场前,必须试运行,确保检测结果可靠;(4)现场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必须按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操作;(5)数据采集时,为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科学,检测站对计算和数据换算均做校核检查,对有疑问的数据再安排必要的验证;(6)现场相关记录必须按国家有关规范和规定进行记录,不得任意涂改,确有笔误按有关规定进行修改;(7)现场检测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并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检测校核;(8)数据处理时,本着公平、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不得修改原始数据;(9)检测结果应及时通知现场负责人,并会同现场负责人、相关技术人员的出检测结论,并及时通知业主单位;(10)为保证能够按时提交检测报告,在确认检测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分别在检测专业工程师的主持下,辅以计算机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每次检测完成后,由专职资料员整理规定的资料,在检测中如有可能严重影响结构安全的检测结果,检测单位将以快报的形式递交委托方,以供及时妥善处理。
10.2检测工作管理细则(1)检测准备工作制度①项目组组建及项目负责人任命项目负责人由丰富检测经验与理论基础的中高级技术职称,且有丰富的检测经验、处理分析能力、人员担任,并持有项目检测工程师资格证书。
检测人员必须经建设主管部门及上级考核合格才能从事考核合格项目的质量检测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②编制试验方案项目负责人根据任务书和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规程编制试验方案,并经本单位技术负责人认可。
③现场调查现场负责人携带检测方案,带队赴检测现场检查,与委托单位等有关单位共同协商,详细了解各种情况、索取技术资料及相关信息、现场环境、工作条件等;根据现场条件、检测类别,补充检测方案、确定地点和抽样数量,抽样遵守有关规定。
④仪器设备配置现场负责人根据批准后的检查方案,列出仪器设备清单,仪器设备室根据清单配置仪器设备,并应与操作人员共同进行验收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