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轮复习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轮复习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 剧,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读书人大多埋头在经书中,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 也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3)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批满怀爱国热忱 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 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二、维新变法——学西方君主立宪制
1、背景:
(1)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 的狂潮,使民族危机加重。 (2)洋务运动的开展,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产生,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3)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使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不断壮大,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 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维新: 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的重要著 作,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 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 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 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把 孔子奉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 功了。皇帝是旧中国地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 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fú )《中国近代史》
4、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 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指导了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口号;形成“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教训: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昭示着洋务运动 的失败,同时也说明了地主阶级由于自身阶级的 局限性,使其无法引导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林则徐(1785 年—1850年)
《华事夷言》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 看法
林则徐开近代中国由爱国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 养兵练兵之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 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 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 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 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 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1842年5月1日,大清帝国道光皇帝在北京收 到浙江前线的一封奏折,据说可以审讯俘虏 了。于是道光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咭(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里, 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
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上师尧舜三代, 外采东西强国,立 宪法,开国会,行 三足鼎立之制,则 中国之治强,计日 可待。” “时诸侯皆祭天 地,孔子定为天子 祭天地。”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中国思想 家,资产阶级改良 派代表人物。曾先 后七次上书光绪帝 请求变法维新,以 挽救民族危机。领 导“百日维新”这 一政治改革运动。 主张由光绪亲政, 实行西方式的君主 立宪制,反对用暴 力革命。 维新变法第一人:康有为( 1858~1927)
三、走向共和——学西方共和制
1、共和方案提出的背景 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 国的受挫 ⑵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
2、民主共和思想的代表人物 孙中山 章太炎
邹容
三、走向共和
3、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之恨。‛ 谭嗣同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
三、走向共和——学西方共和制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 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 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 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 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 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 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 所济有限‛,而‚医国‛ 比‚医人‛更重要。从 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 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归纳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崇尚自由是 西方富强的深层 原因,自由是最 基本的价值,西 方所说的民主是 捍卫自由的一种 手段。”
中国第一启蒙思想家
4、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 (1)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强烈的爱国 主义激情。 • (2)维新思想还是进步的。维新派要改革封建制度,建立 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 意义。 • (3)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 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 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的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 启蒙意义。 •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 革命思想的传播。
必修Ⅱ: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 1课
导语
顺乎世界之潮流
引领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驱者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耐寻味的历史细节——千年未有之变局
谭嗣同




特点: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洋务派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
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 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 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 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 主?” “该国制造鸦片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财, 抑或另有诡谋?”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当时的中国处于一种 怎样的状态?
以天朝大国自居,夜郎自大,闭目塞听,愚 昧无知而又固步自封,不愿与先进的西方文化进 行交流,导致国力越发衰微。
一、睁眼看世界——学西方先进技术
三个阶段
器物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制度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 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必修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代表人物:王韬 、郑观应
主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 主立宪制;
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办新式学校。 评价: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没有付诸实践。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思 想 主 张 人 物 康有为 ①1898年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
1894年兴中会誓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合众政府”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2)共同理想: 邹容《革命军》 (3)确立: 1905年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 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传播: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5 )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同盟会 纲领
三民主义
具体主张
暴力推翻清王朝
革命 理想
独立 民主
富强
驱除鞑虏 民族主义 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权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民 (政治革命) 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核定地价,国民
(社会革命)
共享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 1905—1907年
阵地: 《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2、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
代表 林则徐 魏源 著作 《四洲志》 《海国图志》 评价 近代睁眼看 世界第一人 器物 技术 特点
地 主 阶 级 抵 抗 派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主动了解外国情况,重视收 集西方信息; (2)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如《四 洲志》、《华事夷言》等。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
一个主题
一个方向
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 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 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 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 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方向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西学东渐‛
向西方学习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变法中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 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 了103天的变法维新,宣告失败。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维新派与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异同?
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抵抗派)
维新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相同
学西方的 根本目的 学西方的 内容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内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
国家富强。
地位: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
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评价
(1)进步性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 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河,成为近代 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于后人探索救国之 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2)局限性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 主义的藩篱。向西方学习是肤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