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与战争

地理与战争


五、思考以下战争主要考虑什么地 理要素?
背水一战 平型关大捷 草船借箭 第一次反围剿 抗美援朝 黄崖洞根据地 仁川登陆 海南岛登陆

六、总结
影响战争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它们
是如何影响的?

1990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近10万人进驻 沙特阿拉伯安营扎寨。然而,沙特阿拉伯属典型的热带 沙漠气候,7月份平均气温为36度,最高气温超过50度, 夜间气温也在30度左右;晴天占90%以上,终日无云无 雨、烈日当头,相对湿度在30%以下,有时相对湿度为 零。干燥炎热的空气加快了人体中水分的蒸发,即使不 动的士兵每天也要喝23升水。更可怕的是,士兵们还要 穿长衣长裤防化服装,背水袋和食品。因抵挡不住炎热 而中暑的士兵为数不少,大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另外, 高温使各种望远镜和坦克瞄准器看到的景物失真,射击 的准确度下降。高温也迫使美军战车艾姆布拉斯坦克频 繁加油和加水,美军后勤部门几乎是跟在进攻部队的后 面进行供水和供油。总体来讲,美军最终虽然取胜,但 炎热干燥的气候确实使美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 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 是一场讲求深谋远略,灵活用兵以智取胜 的精彩战役。
关羽,利用10月份快行冷锋天气的“大霖雨、汉水溢的天 时”,筑坝蓄水,水淹于禁七军。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 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 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 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 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 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 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又 故伎重演,利用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火烧 刘备七百里连营。
三、地理与古代战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渭南之战 樊城之战 夷陵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 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 战略决战。 曹操采用谋臣许攸的建议,利用十 月“秋高气爽,风干物燥”的天气连夜奔袭袁 绍军乌巢屯粮基地。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 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 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 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时值隆冬,我国正盛行西北季风,风向 极为不利."欲破曹公,必用火攻;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赤壁一带的长江在农历的十一月中旬, 即每年隆冬时节都会出现数日温度较高的 大晴天,并且必定会产生临时性的东南风。 这就是所谓“冬至一阳生”的道理。

从19世纪以来,只有不到7英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作为扼守大 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一直被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所 控制。二战爆发后,墨索里尼旗下的意大利海军和英国海军在地 中海几次交战,均被打得狼狈不堪。墨索里尼不断向希特勒求援, 要求德国海军的“恶狼”——U型潜艇进入地中海以打击英国军 舰。然而,英军对这一企图早已料到,为了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英军在直布罗陀布置了重兵把守,大量雷达、声纳和反潜驱逐舰 牢牢封锁了海峡。 那么,德国潜艇是如何进入地中海的呢?原来,德国的U艇 艇长们充分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海域的洋流状况。在表层,大西 洋海水向东灌入地中海的表层洋流;而在深层,由于地中海海水 的密度大于大西洋,则出现了相反方向的深层洋流。这样,当狡 猾的U艇艇长们趁着夜色来到直布罗陀附近时,就命令关闭潜艇 的发动机,下潜10—20米的深度,像鱼一样被表层的海流推入了 地中海。由于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英国的雷达和声纳根本无法 发现潜艇,真可谓神不知鬼不觉。当他们执行完任务要出地中海 时,下潜到150米,如法炮制,深层流又把他们推出了地中海 „„

1939年9月14日侵华战争的“长沙会战”中 以化学武器支援进攻。9月23日拂晓,日军第6师 因以150毫米榴弹炮和野炮、山炮各一个联队以 及速射炮对国民党军队第2,175师新墙河、三街 坊一线阵地进行火炮急袭,其中发射了大量的毒 剂炮弹。8时整,其野战毒气队在8公里正面上施 放毒气筒10000个。毒剂筒放出的毒剂烟云在2.5 米/秒的东北风吹动下,越过新墙河滚滚扑向对 面南岸的国民党守军,覆盖纵深达两公里。日军 在侵华战争期间,把化学武器作为一种普种装备 的特种武器和辅助作战手段,连续使用达8年之 久,共施用毒剂2000余次,犯下了滔天罪行。
四、地理在现代战争中的影响




莫斯科战役 偷袭珍珠港 地中海的U艇魔影 条陶堡森林之战 海湾战争 长沙会战 敦刻尔克撤退 珊瑚海战役 诺曼底登陆 伊拉克 战争

1941年冬,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因严 寒而惨败。这一年莫斯科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好像上 帝站在俄国人一边”。10月6日莫斯科下了第一场雪后, 雨雪就没有断过;当时的最低气温为零下52度,近百万 的德国士兵在冰天雪地里冻得发抖,道路泥泞不堪,机 械化部队的大炮、坦克、汽车、摩托车在泥地里打滑。 而苏联士兵则不然,他们从小适应了这种寒冷气候,穿 上了保暖棉衣、皮靴,戴着护耳冬帽;枪炮也上个保暖 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他们身着白色伪装服,手上拿 着涂了白漆的枪支,脚踏滑雪板,灵活机动地英勇出击。 这一仗从10月2日德军进攻开始,到12月6日苏军反攻, 德军防线不断被突破并被迫后退300公里;苏军大败德 军、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苏 军将士和人民的士气,为苏军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0年英法联军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 就是利用大雾作掩护、使德国空军找不到 轰炸目标。

1942年5月美日在珊瑚海战役中,双方损 失航母各两艘。但日本的“瑞鹤号”航母 却因驶入多云的海区而安然无恙,而美军 轰炸机却把大堡礁误认为是“瑞鹤号”航 母而狂轰滥炸。

诺曼底地处高纬度,6月份白昼时间长,一 般4时天亮,6时日出。盟军既需要夜幕掩护部队 悄悄航渡,又需要有天亮后的一段时间辨认滩头 目标,实施准确的炮击和登陆艇冲岸运动。另外, 诺曼底海区为半日潮,平均潮高5.4米,海滩坡 度平缓。陆军希望最高潮时登陆,以缩短涉滩距 离;海军则要求最低潮时登陆,以便舰艇在水下 障碍物以外抢滩;空降兵最好是在满月时空降, 以保证准确地降在指定区域。经过地理学家们的 综合推算,能满足三军要求的日子只有6月5-7日 这三天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可大可小,小到利用土堆来隐 蔽、观察和射击,大到选择战略性的海外军事基地和大 气层的核弹头通道。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借东风”火烧 曹操大军。 2、海湾战争中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选择了“无月之夜” 和“涨潮之夜”作为“沙漠风暴”进攻伊拉克的作战时 机。 3、美国军界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了人工地下核实验诱发 地震,人工制造磁暴破坏无线电通讯、人工在大气层喷 射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改变战区大气温度等实验,试图 运用高科技手段改变战场地理环境,从而改变战场敌我 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争进程,夺取战场的主导控制权。 由此可见,在高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军事强国并未 忽视地理环境对战略战术影响的研究,而且将研究的范 围由过去的地面、水面进一步扩展到地下、海洋深处乃 至太空层。
地理与战争
一、古老的地理文化

最早的地理文化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二、地理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



孙子曰:“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诸葛亮认 为:“不知地理者,不足以为将。” 1833年,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 论》中将地理因素列为影响战争的五大因素之一。 美国近代战略家约韩· 柯林斯认为:“战略家 们,不管属于哪个学派,都发现以武力或以武力 为基础的任何战略,几乎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地 理环境上”。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影响战略决策、战争进 程与胜负的重要因素。

每年的3月17日,是伊斯兰教民们斋月开始的时候, 如果在斋月采取军事行动,则会被穆斯林认为是对安拉 的亵渎,必然会引起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极大愤慨,从而 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美国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势必要 付出更高的代价。而且,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一带每年 春季都有一段时间出在沙漠风暴的袭击之中,这种恶劣 的天气不但会使远道而来、不服水土的多国部队战斗力 下降,而且对空中飞行和导弹的发射也不利。美军气象 水文人员预测海湾的无月之夜是:1月12日至20日,2月 10日至18日,3月11日至19日;海湾涨潮的时间是:1月 3日至7日和17日至23日,2月1日至6日和16日至21日;3 月2日至7日和17日至22日。如果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考虑, 1月17日正是“无月之夜”和“涨潮之夜”,这样才有 利于舰艇靠近伊拉克水面而少触雷,有利于舰载轰炸机 的隐蔽与攻击。


公元前一世纪,凯撒对高卢(今法国)的征服 使得日耳曼人成为罗马帝国的直接邻居。 条陶堡森林是一块低地,它位于今德国下萨克 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交界处,其中河谷 纵横,地势起伏很大,绝大多数地段道路在峡谷 中穿行。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橡树林,灌木很 少,太阳很难透过厚厚的树叶照到地面。在阴森 茂密的树林后面,泥泞狭窄的峡谷两旁,埋伏了 大量衣衫褴褛但体格强健的日耳曼伏兵。 此战,三个精锐的罗马军团全军覆没,总督瓦 伦斯在内的2万余人丧生。此后,罗马帝国再也 无力跨过莱茵河右岸,日耳曼人摆脱了罗马人的 枷锁而独立了。靠着巧妙地利用地形,德意志国 家的立国之战胜利了。

1941年,日本决定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锚地——珍 珠港——进行偷袭。可是偷袭谈何容易,日本本土距离 珍珠港足有3200海里,而且在这段遥远的距离内,太平 洋诸多航线上每天过往的各国商船络绎不绝,想要保密 也几乎是不可能。可是山本五十六却选择一条不为人知 的航线,瞒天过海,达到了偷袭的目的——北太平洋航 线.在北太平洋暖流流经的地区,盛行西风发着如恶狼 嚎叫般的声音肆虐咆哮,惊涛骇浪,暴雨连连,非常不 适于海上航行。因此,各国几乎没有船只敢于通过这条 航线。而日军恰恰就是选择了这条连自己也异常陌生的 航线,尽管,风高浪急,战舰颠簸的厉害,海上加油十 分困难,但由于顺流顺风,倒也节省了燃料;更重要的 是成功的做到了隐蔽,因为在日军一个星期的航行里他 们没有碰到哪怕一艘中立国的商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