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答案

黑龙江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答案

黑龙江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答案) 山香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就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特征。

【命题立意】考查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C【解析】师生在人格上就是平等的关系。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3、D【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1)教学目的与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与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的理解。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难度不大,错选多因审题有误。

4、D【解析】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就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就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错因分析】本题稍有难度,错选多因审题不清。

5、C【解析】题干描述的就是陶冶教育法的典型体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陶冶教育法的理解。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识记不清。

6、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7、A【解析】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识记混淆。

8、C【解析】道德意志就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小勇忍不住去拿别人的东西,体现了其自制力薄弱,所以应该从道德意志入手进行教育。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品德心理结构的理解。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审题有误。

9、B【解析】合作就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合作就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好处在于能促进集体的学习成功,增强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学习中的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学生习得团体规范,发展形成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学生个体减少失败体验,改善她们的自尊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积极性。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课堂管理类型的掌握。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0、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德育的基本途径。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识记不清。

11、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她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2、C【解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不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

★【错因分析】理解有误。

13、A【解析】题干描述的特点体现了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少年期心理特点的理解。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4、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情绪管理教育的内容。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5、B【解析】创造性与智力并非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

高智商就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就是充分条件。

其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命题立意】考查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16、D【解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青少年中出现结伙吸烟、聚众赌博、斗殴等,其主要原因就是迫于同伙团体的压力。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同伴群体的理解。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7、C【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与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命题立意】考查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18、D【解析】组织与培养班集体就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了解与研究学生就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的认识。

★★【错因分析】本题为常考题目,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识记不清。

19、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应注意的问题。

★★【错因分析】审题不清。

20、C【解析】注意的分配就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注意的分配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容易混淆注意的几种品质。

21、B【解析】所谓间接性,就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思维的间接性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2、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榜样示范法的理解。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不理解“上行下效”的内涵。

23、B【解析】定势就就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思维定势的理解。

★【错因分析】记忆不准确。

24、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解。

★【错因分析】此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理解有误。

25、A【解析】终身学习就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教师与自己的发展,也属于教师与自己关系的范畴。

但就是,强调教师自己的发展,就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把学生作为一种发展对象来瞧待,也要把自己作为一种发展对象来瞧待。

教师的自我发展,也就是教师职业行为调节的对象。

显然,题干中的描述表明张宏没有遵守终身学习的师德规范。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终身学习的理解。

★★【错因分析】审题不清。

26、D【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就是考试焦虑。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有:(1)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2)采用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3)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4)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5)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命题立意】考查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27、B【解析】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性格特征的形成。

【命题立意】考查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8、B【解析】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与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知觉的规律的理解。

★★【错因分析】理解有误。

29、A【解析】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现代教育更重视能力教育。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

★★【错因分析】审题有误。

30、A【解析】“蚂蚁唱歌”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蚂蚁不会唱歌”就是事实,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教育技巧。

显然,题干中的教师不问缘由地一味斥责,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并没有达到实事求就是的教育目的。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另类”事件的认识。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审题不清。

二、判断题1、√【解析】略。

2、√【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与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3、【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4、√【解析】略。

5、【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她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6、【解析】班主任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不符合《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

7、√【解析】略。

8、√【解析】略。

9、√【解析】根据题干的描述可知,马老师的行为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尊重家长”规范。

10、【解析】针对题干所述现象,教师与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而不就是仅仅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

三、案例分析题1、ABC【解析】略。

2、BDE【解析】针对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质疑,教师要采取鼓励、激励的态度,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题干要求选择就是不正确的做法,考生需准确审题。

3、CDE【解析】提高记忆效果需采用合理方法,不能死记硬背仅仅追求数量。

4、BCD【解析】略。

5、ABCDE【解析】刘老师自告奋勇地把曾刚收到自己班里,并为曾刚提供机会参加班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系列行为背后隐藏了刘老师的教育信念,以及对曾刚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刘老师的教育技巧。

由此可知,A、B、C、D、E 项的说法均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