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若干问题(20069)

论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若干问题(20069)

目录一、网络诽谤及其特点 (1)(一)诽谤罪及网络诽谤 (1)(二)网络诽谤的特点 (2)二、近年来中外网络诽谤案件概览 (3)三、网络诽谤的犯罪主体范围 (6)四、网络诽谤的行为范围 (8)五、网络诽谤的对象范围 (10)(一)普通诽谤的对象为地方党政领导人的情形 (11)(二)网络诽谤的对象为地方党政领导人的情形 (12)六、网络诽谤的自诉与公诉 (13)参考文献 (14)试析网络诽谤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内容摘要】网络诽谤具备传播快、影响广、成本低等特点,致使这种犯罪比较容易实施,而且由于网络诽谤的高匿名性,被害人往往找不到传播者,难以对其起诉。

要有效追究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首先我们要正确认定网络诽谤,准确区别有罪或无罪,明确其犯罪主体犯罪对象与犯罪客观方面的范围,再进一步研究采用公诉解决应符合的条件.【关键词】网络诽谤刑事责任自诉公诉管辖权随着现阶段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一些利用网络等媒介的新型犯罪行为也应此而滋生。

网络诽谤是一种利用网络平台和媒体舆论作为媒介的新形式的诽谤行为,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影响广、成本相对低廉、危害难以消除以及难以查清行为人等特点,与传统的诽谤行为有显著区别。

近年来,网络秩序的问题日益突出,网络上的诽谤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有不法分子将代替他人实施网络诽谤作为职业从而收取费用,使之职业化。

因而网络诽谤问题及其治理防范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网络诽谤及其特点(一)诽谤罪及网络诽谤①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46条第1款的规定,所谓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该条第2款则明文规定:“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换言之,诽谤罪是以被害人自行起诉为原则的,仅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特殊情况下才转化为公诉罪,并追①刑法第246条第1款的规定,所谓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究刑事责任。

定义诽谤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前提条件是要求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诋毁他人,并且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

何谓情节严重,由于法律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认为:动机卑鄙;内容恶毒;手段恶劣;后果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等等都算情节严重。

一是刑法第246条第2款规定的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认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主要是指诽谤行为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或者自杀的;“严重危害国家利益”是指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外交代表等特定对象,既损害被害人个人的名誉,又严重损害国家形象甚至造成恶劣国际影响,从而严重危害到国家利益的情况。

第二,在网络诽谤案件中,按照理解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并不常见,但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或经济损失的却时有发生。

(二)网络诽谤的特点网络诽谤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仅靠被害人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查明犯罪嫌疑人身份。

网络空间具有较高的匿名性。

除少数网站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表言论都是不需要实名的。

由于网络诽谤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往往难以靠个人力量查明,被害人就难以提起自诉,从而导致不能依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即使在某些情况下,被害人可以查出犯罪嫌疑人,也需要付出过多时间和精力,导致诉讼成本过高,被害人迫于无奈选择放弃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追究犯罪。

其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诽谤犯罪不但具有上述匿名性,还有着传统诽谤行为所不可比拟的传播速度与广度。

其三,成本低廉。

网络诽谤还具有低成本性。

如上述几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只付出少量的时间、精力,并借助些许网络资源,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诽谤他人并给他人名誉、人格乃至经济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目的,所花费的成本微乎其微,这也是传统诽谤犯罪所无法企及的。

其四,危害难以消除。

网络诽谤的危害影响传播速度极快,而其危害的消除却又是缓慢和困难的。

很多案件,即使被害人有足够的证据澄清,甚至行为人也已承认所发布的诽谤内容为虚假的,诽谤的危害结果也会在很长的时间内继续传播,持续损害被害人的利益。

而案件结束后,被害人受损害的名誉也很难得到实质上的恢复。

显而易见,由于网络诽谤具有的不同于传统诽谤的诸多特点,目前我国刑法中关于诽谤罪的一般性自诉规定就很难达到有效惩治犯罪的目的。

笔者认为,基于网络诽谤的上述特点,将网络诽谤适当地认定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从而对网络诽谤犯罪适度地实行公诉,可以更好地解决前述问题。

然而,如此一来,必然引发是否会影响网络言论自由的担忧。

所以从各有关方面严格把握网络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应当成为网络诽谤之刑事责任问题研究的重点,同时这也是网络诽谤案公诉较自诉更需要重点把握的。

二、近年来中外网络诽谤案件概览网络诽谤之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已有一段时间,但近几年中外这类案件数量均增幅明显。

一些案件甚至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对整个网络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先默认的网络规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比如“韩兴昌案”案件就是典型的网络诽谤案件。

虽然网络诽谤已经屡见不鲜,但真正提起诉讼的案件却很少,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就更加罕见了,在陕西省实属首例。

因此,该案一经审理,即在全国造成了轰动,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该案的简略案情如下:①2007年10月,鑫龙公司承包了汉中万邦时代广场的部分装修工程,之后两公司就竣工期限与付款问题发生了纠纷。

2008年5月,两公司协商未果,并发生轻微冲突。

随后,鑫龙公司经理韩兴昌雇用数人在万邦广场附近多次拉出带有对万邦公司具攻击性言语的条幅并对广场工地进行骚扰,致使附近交通堵塞,万邦公司施工项目也被迫停滞。

5月底,韩兴昌又安排员工撰写并在网络中发布了诋毁万邦公司及其董事长杨海明的几个帖子,这些帖子迅速传播,并对杨海明及万邦公司造成了极大损失。

2009年11月24日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法院对韩兴昌一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被告人韩兴昌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被害人杨海明以及万邦公司的利益,构成诽谤罪,但鉴于其认罪态度较好,从轻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事后,被害人杨海明表示难以靠自身的力量查明诽谤者的身份是该案不能自诉的最重要的原因,若不是最终通过公诉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还真不知道如何解决。

“韩兴昌案”还未平息,“爱滋女案”又起波澜,再一次使得网络诽谤成为了大众的焦点。

其基本案情如下:被害人闫德利(女)与被告人杨勇猛原系男女朋友,2009年6月,因两人感情不和,闫德利提出分手,杨勇猛因此怀恨在心。

同年8月,杨勇猛将两人同居期间拍摄的裸照与不雅视频做成传单在闫德利居所附近传发,并在网络上以闫德利的名义发布、传播。

随后,杨勇猛还捏造了被害人患有艾滋病并与数百人发生过性①吴涛:《韩兴昌涉嫌诽谤一案昨开庭审理》,载《汉中日报》,2009年7月14日。

关系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并将其掌握的282个手机号码作为“嫖客”公开(其中多与杨有过节)。

截至2009年10月底,该诽谤内容的相关帖子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共可查到157000余篇,新闻达6400多条。

这些给闫德利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造成了他们严重的精神与经济损失,并给被公布手机号码的受害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2010年4月9日,河北省容城县人民法院以侮辱罪判处被告人杨勇猛有期徒刑二年,以诽谤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决定对被告人杨勇猛执行有期徒刑三年。

网络诽谤案件在我国虽早有发生,但通过诉讼解决的却并不多。

近两年,随着此类案件数量的上升,诉讼手段开始更多地被人们使用,而介于网络诽谤的特殊性,公诉也开始被引入此类案件。

而在国外,此类案件也在近年呈井喷之势:2009年8月,英国伍斯特郡刑事法庭审理了18岁的凯莉·赫顿利用网络诽谤、恐吓他人的案件。

①自2005年开始,凯莉就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诋毁她的同学艾美莉·摩尔。

随后的几年中更是变本加厉,甚至在Facebook上威胁要杀死艾美莉。

最终,法院认定凯莉诽谤与恐吓罪成立,但因年龄原因以及危害后果较小,凯莉被判进入青少年教导所三个月,并被勒令之后的五年内禁止以任何途径(包括网络)接触被害人艾美莉。

三、网络诽谤的犯罪主体范围网络诽谤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但是犯罪主体的年龄、精神状况等方面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这里所说的犯罪主体范围,实际上是分别探①顾晗:《英判首例网络欺凌犯罪》,载《法制日报》2009年8月25日。

讨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转发者或传播者、网络(论坛)管理者及新闻媒体的刑事责任问题。

首先,关于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的刑事责任问题。

由于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是犯罪的源头,是犯罪行为的始作俑者,因而在一般情况下,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应该承担网络诽谤的全部或主要的刑事责任。

网络诽谤内容的发布者是指自己捏造可能损害被害人的虚假内容并将其利用网络为媒介进行发布和传播的主体,是网络诽谤行为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是造成网络诽谤行为之社会危害最直接的原因。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规定中,诽谤是一种严格责任,不区分故意或过失,诽谤性言辞一旦发表,错误就已经构成。

①而我国刑法则明确规定了诽谤犯罪应属过错责任,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才可能构成犯罪。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故意仅需要行为人捏造并发布虚假内容,且知道该内容可能会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损害即成立,并不需要其明确认识到损害的严重程度。

当然,也应有例外情况,如行为人虽然客观上发布了损害被害人人格、名誉的事实,但依据法律或法理他主观上不应预料到这一结果的,则不应负刑事责任。

其次,关于网络诽谤内容传播者的刑事责任问题。

网络诽谤内容的传播者,或称之为转发者,一般不应承担刑事责任,但在特殊情况下,某些传播者亦应负部分或全部刑事责任。

调查统计表明,近70%的被调查者凭借自己的经验与感觉判断网络内容的真实性,而62.5%的人则会把网①白净:《中国内地与香港媒体诽谤问题比较研究》,载《中国法律》(香港),2009年第4期。

络上新奇或有趣的内容进行转发与他人分享。

由此可见,普通民众很容易轻信网络上的内容并进行传播,他们一般不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性,对普通传播者进行刑事处罚会加大司法成本,更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导致言论自由的危机,故笔者认为对普通传播者一般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诽谤的传播者往往造成了诽谤言论危害的扩大,但这种结果只是从客观事实上来讲,假如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传播者在转贴时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转贴的事件为捏造并且可能给被害人造成不法损害,则不应被认定为犯罪。

但是,若有证据表明原本的网络诽谤内容并未造成严重后果,而转发人出于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而恶意地进行广泛散布,或者修改、夸大原虚假内容,最终导致发生严重损害后果的,则转发人应承担网络诽谤犯罪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刑事责任。

再次,关于网络诽谤案件中网络管理者的刑事责任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