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及其养成

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及其养成

第28卷第3期2012年9月沧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28,No.3Sep.2012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及其养成孙丽丽(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之一,而作为创造活动动力系统的创造型人格的养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探寻创造型人格的养成途径.关键词:创造型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养成途径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910(2012)03-0105-04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美国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原因是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受到威胁,应奋起直追,以改变美国当时的科技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对创造性问题的研究,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重视创造性的研究,并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日本的教育国策确定下来.[1](P2-3)近年来,我国对创造性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并出现了一大批创造性的成果,如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核能的发展,造船业的进步等.2010年6月通过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造型人格是创造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创造活动中通过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而对创造活动发挥作用.因此,创造型人格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关注创造型人格的相关研究.从目前来看,关于创造型人格的研究主要涉及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创造型人格养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创造型人格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1 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在青年时期以后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不同领域的创造型人格的特征表现是不同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以及领导社交类人才.1.1 建筑师20世纪中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人格研究所在麦金侬的领导下以全美最富有创造性的40位建筑师为被试,以个人功能一百种心理动力测验为指标,观察发现最具创造性的人才有15种不同于他人的特质.主要包括:有审美性;自我期望高;有高智能;强调自我独立性;有批判性.[2](P95-96)另外,靳炳勋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建筑师的创造型人格特点: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深入观察体验的感受性;将其感受升华为建筑哲学的哲理性;思维的独创性和实践的实验性;综合与重组能力的创新性和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收稿日期:2012-05-10作者简介:孙丽丽(1988-),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1051.2 艺术家特殊艺术才能一般表现较早,德国学者哈克和齐汗的调查表明,多数具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儿童在3岁左右就开始显露音乐才能,而10岁以后才显露特殊音乐才能的相对较少.著名作曲家莫扎特6岁左右就担任了音乐会的主角,贝多芬在13岁就创作了3部奏鸣曲.同时,特殊绘画才能在早期和小学时期都有较为广泛的表现.综合看来,艺术家的创造型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1)怀疑传统规范或既成价值模式,表现出较强的非遵从性或反抗性;(2)具有敌意性,人际关系疏远,缺少温和感;(3)兴趣广泛,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尤为浓厚;(4)待人接物坦白直率;(5)孤独感较强.[3](P221-223)1.3 科学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人格研究所在麦金侬领导下对科学家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几种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特质,主要有:(1)高度的自我坚持力和情绪稳定;(2)强烈要求独立和自治,要求自我调控;(3)有主见,有高度自我控制力;(4)不从众.[2](P95-96)1.4 领导社交类领导社交类的创造型人格特征表现为: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并主动承担某种任务;支配性和自主性、独立性较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喜欢并能够较好地自我表现等.[3](P221-223)同时,覃宪儒、蔡立丰认为创造型人格是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总和.他们认为创造型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具有创新性、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以及心理特征具有情意性.[4]杨俊岭、曹晓平采用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两千多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发现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具有性别差异,但是高分段中男女生的差异较小,他们将创造型人格的特征总结为:敏感多疑,严肃审慎;情感丰富,具有幽默感;甘愿冒险,尽职尽责;独立性强,有主见;自信勤奋,进取心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5]另据吉尔福特的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在人格(或个性)上有如下8个方面的特点:(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1](P2-3)2 创造型人格培养的影响因素创造型人格的发展受到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个体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创造型人格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因此,研究创造型人格的影响因素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前提.纵观已有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因素.2.1 传统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背景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作用.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机制、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内容,如 启发式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治学态度,这对于今天创造型人格的培养仍有启发意义.2.2 管理方式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多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管理方式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创造型人格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刘军、马建国、李义宝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教学管理的各项目中,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与课程、加大选修课比重和灵活性、增加课外教学和社会实践比重、选修创造学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启发式教学对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另外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以及评优活动对创造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影响.[6]2.3 环境的影响2.3.1 家庭环境从大量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来看,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从小开发和培养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期成功的家庭教育.国外学者盖泽尔斯和杰克逊在研究高智商和高创造力的家庭环境及认知方式时,发现高创造力儿童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充满热情,从不拒绝孩子做事,十分重视鼓励106智力上的独立性,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品质:儿童在家庭中自主权和不同的意见得到尊重,儿童的个性与才能得到尊重.[7](P219-220)2.3.2 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组织,对于创造型人格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学校环境会对创造型人格的培养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因此有意识的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创造型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环境的创造性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价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多种学校因素.其次,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关键之一.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表明教师创造性的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1](P2-3)因此,营造一个创造性的学校环境,培养创造性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造型人格的必要条件.2.3.3 社会环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格的发展亦如此.首先,民主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人们的创造性发挥,民主与自由是一对栾生兄弟,政治上的民主与思想上的自由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人类历史上,古希腊时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革命时期以及19世纪中期以来犹太天才做出巨大贡献的那个年代.这说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特定的环境因素可能决定着创造性的发生.其次,社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创造型人格的养成.另外,尊重创造成果的法律环境、科学合理的科技政策环境对创造型人格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1982年日本政府做出 科技立国 的决策,由此,创造发明活动掀起高潮,日立公司70000名员工,仅1983年申请的专利和小发明就多达25000件.3 创造型人格培养的途径关于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问题,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环境因素.3.1 家庭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越来越趋向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家庭的经济、政治等功能逐渐削弱,但是教育功能却日渐增强.家庭特征、文化氛围、父母期望水平以及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儿童创造型人格的养成.研究表明,如果父母采取保护的、非干涉性的、民主宽容的教养态度,儿童的性格就更多地显示出独立、积极、态度友善、情绪稳定等特征:反之,儿童就更多地显示出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情绪不稳定等特征.同时,前者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倾向,而后者的创造潜能则无从体现.另外,从其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取无穷的乐趣,是高创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征,布鲁纳对不同领域的高创造性人才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的父母在幼年时就注意培养孩子对某种活动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成为其后来强烈的内部动机的源泉.因此,父母应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3.2 学校教育是创造型人格培养的关键途径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它作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全面的.另外学校教育影响的时间跨度大,贯穿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提高学校教育系统的质量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关键途经.3.2.1 创造型教师的人格品质及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型人格的养成教师是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力量,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格.美国学者托兰斯(1987)列举了创造型教师9个方面的特征:(1)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2)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的人际关系;(3)率直的共同感受;(4)了解学生的能力界限和有点;(5)不是为了支配学生;(6)创造性地宽容学生;(7)不压制集体意志和个人意见;(8)探求各种事物的真情;(9)宽容和亲切的环境.我国学者季诚钧(2006)认为创造型教师的特征主要包括:(1)知识特征,灵活贯通的知识结构;(2)人格特征,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3)认知特征,独特发散的思维方式;(4)行为特征,鼓励、宽容的行为方式.[7](P219-220)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时刻以创造型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学生创造型人格的发展提供榜样.1073.2.2 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共同促进创造型人格的发展同辈群体由在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组成.他们交往频繁,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引导建立开放性的同伴关系.开放性的同伴关系注重个人活动的自由和独立,注重同伴之间的自然而流畅的交流,这可以极大地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尤其是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在同伴交往中实现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创造性者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某些领域,如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者与其他人关系比较疏远,态度比较超然,喜欢处理抽象的问题而不喜欢与人交往.保持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其实质是保持个体在特定群体中的社会性存在,保证个体成为一个与他人 共时态 存在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完全孤立于社会的个体.[3](P221-223)3.2.3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型人格的培养虽然人格的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稳定性,但是在环境的作用下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张永宁、杜金亮的研究表明人格行为是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环境刺激是需要产生的源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它的影响虽然是隐形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激励作用、各种社团的锻炼作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人文性为指导,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型人格发展为目标.3.3 大众传媒是培养创造型人格的有力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视、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可能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格发展和行为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大众媒体的影响不可忽视,首先,文化部门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监管,多传播积极的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培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氛围,激发青少年发展创造型人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创造型人格的基本结构、影响创造型人格的因素的研究比较深入,对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途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关于 如何有效地发挥社会、家庭、学校、自我教育的作用 的研究仍然过于笼统、抽象.特别是 学校教育如何通过可行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型人格 这一问题,仍然有待于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和实践,从而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培育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作用.参考文献:[1] 赵承福,陈泽河.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 张忠仁.创造型人格培养的困惑与超越[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95-96.[3] 张文新,古传华.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 覃宪儒,蔡立丰.浅析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及其培养[J].政治研究,2010,(3):12-13.[5] 杨俊岭,曹晓平.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2,(3):87-88.[6] 刘军,马建国,李义宝.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管理因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9):38.[7] 谭小宏.创造教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its DevelopmentSUN L-i li(Educational Department,Suzhou 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creative personality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refore,cultivating student s creativities personal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aims of the school education,but the attention paid to the power system of cultivating activities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B 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its causes,some effective ways have been found to cultivate creative personality.Key words:creative 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causes;ways of cultivation[责任编辑:尤书才]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