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吊脚楼的生态理念研究

吊脚楼的生态理念研究

湘西吊脚楼也可以叫"吊楼", 为湘西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族传统的民居,湘西古代吊脚楼的建筑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研究范畴。

一般所谓干阑式的建筑,即是,"体量较大, 下屋架空", 吊脚楼应该属于干阑式的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阑建筑有明显的出入,干阑应该全部都属于下屋悬空,所以一般称湘西的吊脚楼为半干栏式的建筑。

研究湘西的吊脚楼无论是在与形态布局、与自然结合,还是在与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应该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它不拘一格,生动活泼。

它在客观上能直接地反映和突出我国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态多样性及其特征,它也是合理地利用湘西民居地形的自然条件和其生存空间的一个必然结果。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形成在本质上凝聚了当地湘西少数民族的历代文化积累和继承下来的经济生活和习俗,具有一定的建筑美学欣赏价值和民族文化的意识表现形态,因此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内容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艺术特色以及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对其建筑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内涵进行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认知,进而对实现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再生"的途径和其方法途径进行了探索。

也是传承湘西地域民族建筑文化,寻求湘西吊脚楼及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2.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发展现状与分析.2.1 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建筑发展的历史渊源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多为湘西苗族土家族传统民居,湘西山势起伏,河流遍布,地形和地势多呈现出“三维”的特性, 大多数土家族民居在湘西中部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建筑地基极不容易,加上湘西天气少晴多阴雨,潮湿多雾,底层多湿气, 不宜起居。

因而湘西的少数民族为了充分适应其地形地势以及其天气状况,依据山脉的走势和对河流的流向不强求坐南朝北,建筑出了一种简单方便通风的木楼"吊脚楼"。

2.2 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建筑衍变的进程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由"巢居"的形式衍变而来,用竹、木搭建,建筑下部架空,被人们称为半干阑式的建筑,吊脚楼的整体形成自然性受到了湘西地域环境、自然资源、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民俗等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气候多夏季阴雨,山地众多,地貌自然条件恶劣,这决定了湘西吊脚楼的形成是一种适合早期的人们生活和居住的新型建筑形式,这也是影响湘西吊脚楼整体形成的自然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随着湘西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和生活的提高,干阑式吊脚楼建筑在其营造的构建、建筑的用材、功能的划分上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些都是影响吊脚楼建筑衍变和发展的社会性重要因素;此外,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在影响吊脚楼建筑衍变的过程中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这也是影响吊脚楼建筑衍变和发展的重要民族性的因素。

从"巢居"向干阑式吊脚楼的转变反映体现出中华民族社会文明的持续稳步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和空间的使用功能要求进入了日常使用功能划分的阶段。

2.3 湘西偏远地区吊脚楼的保护以及发展限制因素随着湘西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深,湘西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农村的老房没人能够继续居住,加上现代砖房逐步的取代了原有的木房,绝大多数的木房没有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修缮,长年累月的漏水,逐渐造成建筑毁坏。

由于湘西吊脚楼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技术交流比较落后, 绝大多数的人没有对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建筑的保护意识。

外加由于湘西的吊脚楼多为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分布不集中比较散乱,所以整体的保护比较难成本维修费用也比较高,很多一些新开发出来的湘西吊脚楼由于在长期的实践保护工作和开展的整体规划上常常存在一些偏差和含糊, 导致很多湘西吊脚楼的使用功能保存和现状不尽人意。

很多的吊脚楼被呆板的水泥房所取代,对当地的景观造成了极不协调的一种视觉污染,很多的吊脚楼由于日常使用的功能被极大的改变, 其传统文化和艺术内涵正逐步的丧失。

一些新建的湘西吊脚楼也大多表现的是盲目、简单得"抄袭",缺少了设计和技术创新,并没有真正实现吊脚楼真正意义上的"再生"。

3.现代湘西民居和吊脚楼聚落营建的智慧3.1 聚落的选址由于湘西各族人民例来的信仰和风俗习惯,聚落的选址都经过了风水先生的勘测,选址一般都恪守依山傍水,重田轻居的传统建筑原则, 选址多择善而从秉持简明、真实、有机的传统建筑理念。

聚落建筑秉持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后有靠山,聚落被周围群山环抱,房屋多以一半依靠当地的山地作为建筑特征,一半依靠立柱悬空,一半靠着背后的山脚踏实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现代湘西民居和吊脚楼传统风水建筑的样式。

这种吊脚楼建筑有效地避免了涨水、山体岩石滑坡等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这都被认为是现代湘西各族人民在与艰难困苦的地质环境灾害抗争中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传统建筑智慧结晶。

3.2 湘西民居聚落的朝向特点现代湘西民居多坐北朝南,屋后有一座山,屋前有一条小河,自古以来就保留有"坟对尖山,屋对坳"的传统风水建筑习俗,房屋朝向多正门对着屋前的"坳",少有正门正对着高山。

但是在湘西特有的丘陵地区,考虑到光照以及通风等一系列的因素,很多的吊脚楼也都会根据当地的自然地形或者地貌条件来稍作一些调整,让吊脚楼的聚落在设计上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及需要,不但没有使聚落显得凌乱,更是给聚落在设计上添加了一些生命力和灵气,使得聚落更加生动自然。

3.3 聚落的空间布局特点湘西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秉承着"聚族而居,同姓同村",聚落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联系和划分。

由于湘西自古就是"荒蛮"之地,多山地,交通不便, 解放以前更是几乎没有公路,当时的聚落多考虑近水种田的特点和原则,既能很好的满足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用水,又能很好的灌溉当地农田,聚落多考虑邻水而建,外出多靠公路水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解放以来,湘西逐渐与全国加深了外界联系,聚落之间的联系从水路变成了高速公路,聚落的选址也逐渐离高速公路越来越近,聚落多在整体上呈现出一条带状的分布。

3.4 吊脚楼的建筑乡土材料乡土的材料主要是指当地原生态的乡土建筑材料,既能传递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又在外观上能很好的彰显体现出当地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

当时乡土的材料主要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自然文化馈赠,经过了历代湘西人民的实践和检验,最终杉木、松木成为了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

这种建筑材料在外观上是十分符合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的,是已经得到了湘西地区人们广泛使用和接受的,人们不会对这种乡土材料的使用产生排斥的心理。

3.4.1 木材湘西地区的森林茂盛,杉、松木林众多,木材的种植和使用尤为广泛,自古以来湘西的民居都是木制而成,木材的众多特点和优势使它已经成为了湘西地区人民常用的一种建筑材料之一。

首先木材不用考虑太多的交通运输问题,当地的木材众多,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其次,木材轻巧、细腻,而且木材可以很好的循环利用,不会因此产生太多的建筑垃圾。

所以中国的古人把当地的木材看作一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建筑材料,与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和生命发展轨迹相似,中国人一生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动态的世界观和有消有涨的人生观和精神状态。

3.4.2 石材在湘西乡土的材料除了天然木材之外还有天然石材,湘西历来有很多石匠,石材多做为房屋地基、底座、砌墙等都非常需要天然石材的保护和参与,有时候为了防止房屋坍塌,都会用天然石材砌好。

这种石材与天然木材的完美结合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弥补了木材的易燃和腐蚀性。

3.4.3 小结在湘西建造房屋时一般都会采取就地取材的建筑设计原则,充分利用了湘西当地本土的自然资源,根据所掌握的传统建造材料和技术,按照湘西吊脚楼的传统建筑营造材料和技艺原则进行了修造。

所建造湘西吊脚楼的建筑属于纯木质框架结构的建筑,采用穿斗式,梁、柱、枋、板、均以木加工而非石材制成,不可以使用一钉一铆。

在湘西吊脚楼的长期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受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木材石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最容易使用得到的一种建筑材料,因此也是长期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可以使用最多的建筑材料。

除了盛产的木材之外,还可以使用少量的其他石料, 石料上大多选择了质地细密、坚硬、耐磨、耐风化,能够有效承受起建筑柱体较大重量的本地盛产建筑石材。

湘西吊脚楼建造过程中采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和其他石料不仅客观上可以有效减少使用建筑材料的成本,还同时可以有效节约建筑材料运输的费用。

3.5 吊脚楼的主要建筑形式与结构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多采用穿斗式、抬梁式结构搭建,建筑一般可以建三层,下层主要用于圈养牲畜,中层主要用于栖息居住,上层主要用于材料储藏及谷物储藏, 室内长宽相近,一般建筑呈现长方形,建筑的前一半大多是挑空与河道、落差大的陡坡,建筑立于陡坡之上,后半部分一般是借用建筑的高差,坐落在高差大的平地上;吊脚楼建筑的室内外结构和功能的布局一般被划分为中间的堂屋,旁边的建筑则有厢房、火塘、厨房、储物室等。

吊脚楼空间的整体结构组合和形式一般都会根据其地形和建筑主人自身的日常生活需要进行自由组合。

建筑的吊脚一般立于石墩之上,既很好的有利于其防腐,又很好的加强了其房屋的功能和稳定性。

吊脚楼建筑的屋檐出挑较多,不但为了能够很好的排水和保护建筑的墙脚,而且同时还给了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晾晒各种谷物和衣服的空间和场所,既很好的达到了建筑的功能性又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

由于我国湘西地区地势属于陡坡地形,地面潮湿经常都会有大量的蛇虫鼠蚁等动物进入人们的房间,而现在的吊脚楼这种建筑底层架空的建筑结构形式既是符合了地势的要求,又是为了能够很好的通风防潮,还是为了能很好的保证人们居室日常生活的安全〔1〕。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在结构和空间的建造上与传统的中国土家族传统的园林建筑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十分注重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

由于土家族在湘西地区所处的气候和地理的位置特殊,山区和地面自然资源紧缺,因此湘西土家人在设计和建造干栏式房屋时为了充分节约时间和土地的资源, 多选择山边或者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

干栏式房屋的整体建筑结构一半是处于陡坡的平地上,另一半依据坡度和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栅栏和木柱进行支撑, 再然后铺上厚厚的木板,与平地结合形成一个自然整体。

在此基础上自行搭建半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整体结构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紧密,形成了半干栏式的民居。

传统的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依山而势自行搭建,建筑前面的栅栏和木立柱随着坡度和地势的高低而建立在了陡坡上。

传统的吊脚楼一般可以分为两层,上层的建筑空间比较大, 下层的空间没有正式的房间,大多是放置畜栏和杂物的储藏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