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掩耳盗铃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

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亡:逃亡。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则:但是。

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

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⑦逮(jù):急速地。

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呆如木鸡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①纪渻子:人名。

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

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

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③响影(yǐng):响,声响。

影,影子。

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

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庄子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人误解为胆怯。

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鸡已.乎( ) (2) 犹.应响影( )(3) 已.无变矣( ) (4) 望之似.木鸡矣(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2)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3. 纪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事为什么4 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那么这里的“德”应包括哪些内容(三)伤①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②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③焉,借旁近④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⑤父母、收族⑥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⑦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⑧皆有可观者。

邑人⑨奇之,稍稍⑩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⑪也,日扳⑫仲永环谒⑬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⑭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⑮众人矣。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注释】①伤:哀伤,叹息。

②隶:属于。

③异:对……感到诧异。

④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⑤养:奉养,赡养。

⑥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⑦自是:从这以后。

自,从。

是,这。

⑧文理:文采道理。

⑨邑人:同(乡)县的人。

⑩稍稍:渐渐。

⑪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⑫扳:通“攀”,牵,引。

⑬谒:拜访。

⑭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⑮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阅读指津】本文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赚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同语。

(1)借旁近与.之(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邑人奇.之( ) (4) 从.先人还家(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幼年的方仲永可以称为“神童”,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原句回答)4.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四)田子方赎老马田子方①见老马于道,喟然②有志焉。

以问其御③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④公家畜也。

老罢⑤而不为用,出而鬻⑥之。

”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束帛⑦以赎之。

罢武闻之,知所归心⑧矣。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释】①田子方:战国时魏国贤人。

②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

③御:驾驶车马的人。

④故:原来的,老的,旧的。

⑤罢(pí):通“疲”,疲劳乏力。

⑥鬻(yù):卖。

⑦束帛:帛五匹一束。

⑧归心:心向(心向往的意思)归,向往。

【阅读指津】这则寓言里,老臣罢武之所以能够“知所归心”者,是由于他向往以束帛赎老马的田子方。

它说明,少者怀之,老者安之,这是常理、常情,那种“卸磨杀驴”的做法是令人寒心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老罢而不为.用( ) (2)仁者弗.为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3.从文中看,那匹马被牵出来卖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五)刘颇偿瓮直渑池①道中,有车载瓦瓮②,塞于隘路③。

属④天寒,冰雪峻⑤滑,进退不得。

日向⑥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⑦数千,罗拥⑧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⑨,立偿之。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⑩,悉推瓮于崖下。

须臾,车轻得进,群噪⑪而前。

(选自《唐国史补》)【注释】①渑(miǎn)池:地名。

②瓦瓮(wèng):陶制的小口大腹容器。

③隘(ài)路:险要的路段。

隘,险要的地方。

④属:适逢。

⑤峻:高而陡峭。

⑥向:临近。

⑦铃铎(duó):指车马。

⑧罗拥:罗列簇拥。

⑨缣(jiān):细绢。

此处指货币。

⑩络:缠绕,缠裹。

⑪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

【阅读指津】故事中瓮车塞于隘路,刘颇独辟蹊径,用自己的钱赔偿了车主的损失,尔后将阻塞道路的瓦瓮推下悬崖,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

这个故事更多的启示还在于:人生常常会遭遇困境,进退维艰,此时,常规方法往往难解困局,需要人们另谋出路,才可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车中瓮直.几钱( ) (2) 立.偿之( )(3)悉.推瓮于崖下( ) (4) 群噪而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2)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3.刘颇命人把瓮“悉推于崖下”的原因是什么4.你怎样看待故事中刘颇的为人(六)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①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②。

尝谒告③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④南山⑤,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⑦,故中辍⑧耳。

”上尝得佳鹞⑨,自臂⑩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⑪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②霁(jì)威:息怒。

霁,收敛。

③谒告:请假。

④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⑤南山:终南山。

⑥严装:装备整齐。

⑦嗔(chēn):生气。

⑧中辍:中止。

辍,停止。

⑨鹞(yào):猛禽。

⑩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⑪固:通“故”,故意。

【阅读指津】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

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征对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争,有时弄得他面红耳赤,甚至下不了台。

但他毕竟认识到魏征是忠心奉国,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魏征死后,太宗思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联常宝比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征状貌不逾.中人( ) (2)善回.人主意( )(3)外皆严装已毕.( ) (4)鹞竟.死怀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3.魏征“奏事固久不已”的原因是什么4.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魏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七)田子为相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②,得金百镒③奉④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⑤亲也,尽力致诚⑥,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⑦。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⑧”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⑨还金,退请就狱⑩。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樱子。

②归休:休假回家。

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

一镒合二十两。

④奉:给。

⑤事:侍奉。

⑥致诚:做到十分诚实。

致使达到。

⑦馆:房舍,这里指“家”。

⑧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

⑨造朝:上朝。

造,去。

⑩就狱:接受处分。

就,靠近。

【阅读指津】本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

作者通过田子母的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

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田子为相回家,带回来一百镒黄金给母亲,被其母追问。

第二层,母亲认为做官也要吃饭,受钱就是不义、不忠、不孝,要赶儿子走。

第三层,田子愧惭走出,把钱还给朝廷,退请就狱,田子复为相,其母受到奖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子安.得此金( ) (2)王贤.其母( )(3)说.其义( ) (4)即舍.田子罪(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2)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

3.文中的母亲对“孝”与“不孝”的看法是怎样的(用文中原句回答)4.简要概括田子和田母的形象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