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能激起学生热爱英语。
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它。
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理解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都与兴趣相关,若对某种事物不感兴趣,对它也就不能集中注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意思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的人。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能够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
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
”通过长期努力,他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发现了“J粒子”。
小学生天生好动、好玩,注意没有持久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利用手势、表情、动作、图片、简笔画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非常轻易地把听到的、看到的印入脑海。
而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不讲究任何的教学方法,就无法使学生感兴趣,也就不能把这些好动的小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需要教授的内容上,也就无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了。
兴趣的培养能够提升师生间的亲和力。
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情感认同水准在很大水准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而学生对于英语课感兴趣与否,又直接影响着他对这个教师的情感。
如果他不喜欢英语课,就不可能会喜欢教这门课的英语教师,这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以前,老师充当“经师”的角色,仅仅“传道、受业、解惑”,而学生则充当接收知识的容器,并且不折不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这种师生间的关系仅仅介乎于“授”与“受”的关系,师生间缺乏亲近和交流,彼此间产生很大的隔阂。
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定位。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是平等交往的关系,老师和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升。
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
我班上有些学生,英语成绩比较差,他们平时看到我都有意避开,虽然很多次我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但情况还是不够理想。
为此,我专门找他们实行了谈心沟通,他们向我反映说因为不喜欢英语,学习成绩差,所以也就特别地怕我、避开我、不喜欢我了。
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没有浓厚的兴趣所导致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