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10篇

教师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10篇

教师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10篇读训练专著的心得体会1爱的训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叙述了仆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

《爱的训练》中,同学伴侣之间的友情,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宏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

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为人着想的品行,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

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觉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流泪,但是,我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好像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么高,而是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善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伴侣之谊,乡国之恋。

这部到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散发出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训练,真得很宏大。

爱的训练文字虽然简洁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爱”是我们每个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视四周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同学循循善诱、伴侣间相互劝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

而假如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东西啊!其实,假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尝我们四周的一切,肯定会发觉,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关心我、我多幸福呀!而我做为一名学校老师,就更加要细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没有成熟,很多事情都不懂,做为老师更应当正确的辅导。

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当你,我,他都能够感受那份极为一般的爱的时候,信任肯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关心的人,是不是?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去吧。

专心去爱,你会发觉:在你训练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欢乐,假如你真心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永久健康欢乐的成长。

读训练专著的心得体会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老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经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

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临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

尤其是读训练类的书籍时,常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训练教学,能从中获得很多启迪,让自己的训练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名有才智、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过一种有尊严的训练生活。

”是我作为人民老师的一个目标。

读了李老师的书,感受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老师,应当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

李镇西老师常常向同学推举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训练的动力。

当然,推举给同学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同学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

这一点特殊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始终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

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同学供应适当的精神养分。

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同学,让同学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老师应当真正地宠爱同学,并走进同学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同学学习,他也认为同学的心灵纯净可爱,同学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

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由于我在平常的教同学活中也有这样的熟悉,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

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同学之间难免由于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殊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常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懊悔不迭,但同学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赔礼,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同学,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同学相处中,我要非常留意树立老师的形象,用真心对待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

爱同学,才能对同学的缺点宽容处之,渐渐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同学一起成长;爱同学,才能细心指导同学,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预备就提出了详细的要求;爱同学,就有急躁和同学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判去训练同学。

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老师职业,当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

在和每一个同学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同学千差万别的共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同学,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训练的规律。

在《爱心与训练》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同学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日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日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日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日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日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日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日“过电影”没有?八问今日方案完成没有?九问今日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日有无铺张的时间?”他要求同学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状况填写。

并鼓舞同学“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我对比了一下,我也常常建议同学问问自己今日学习了什么内容,今日复习巩固了吗?今日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同学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同学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需常常指导个别同学学会学习,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训练》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老师首先必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同学“亲其师、信其道。

”在敬重、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训练,同学受到的训练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老师也应当努力和同学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训练胜利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训练胜利的第一块基石。

”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对于我来说,要学习的还许多,要把握好素养训练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育,不断探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训练风格,对得起同学那一声声“老师”的召唤!读训练专著的心得体会3读完了《爱的训练》,我深深得陷入了深思,爱的训练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养训练就是“爱的训练”,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养的基础。

《爱的训练》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

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和善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老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

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训练。

这本书里布满了爱。

布满了让人艳羡的爱。

在我们的训练中,“爱的训练”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训练”这个概念。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训练。

正由于我们缺乏爱的训练,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

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查找的。

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布满了爱。

在《爱的训练》中,我走入了同学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情。

《爱的训练》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训练,而训练使爱在升华。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训练》中,体会到曾经经受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盼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阅历不足、缺乏教学阅历、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老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同学,以致伤了同学的心。

也曾为了虛荣,逼迫同学在各项比賽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許多“虚伪的荣誉”。

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怀与爱心与真心,发觉孩子们总会相对的赐予“回馈”。

因此有“爱的训练”,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一、以训练为主题的漂亮、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当许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训练工作,而且是基层的训练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当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假如有机会加以整理,犹如本书一样,肯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索来解決问題。

我们应当养成反省思索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尝一番,个中味道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视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视了別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许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许多同学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试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训练工作,针对训练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索的问题,究竟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讨论。

一、老师的“要”:(一)老师要训练不要训斥:训练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同学为「有」而不是「无」。

训斥则不容许同学说「不」,训练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同学、熟悉同学、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舞与帮助,培育同学挫折和容忍的价值推断力量等等,让同学欢乐成长、健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供应教养子女的询问与方法,共同为同学的将来而努力。

(三)老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同学的感受,同学的反应、同学的心声也该认真的倾听看看。

(四)老师要多怜爱和鼓舞。

(五)老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現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同学、老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老师的“不要”:(一)老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老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同学学习。

(三)老师不要妄想“训练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老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意人格的培育,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老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滿盼望与抱负。

启发:(一)多关怀我们的同学,有爱的训练,才有美妙的回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