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毕业语文模拟综合试卷测试题(附答案解析)看拼音,写同音字。
(1)rǎnɡ:春天来了,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唤醒了土()中沉睡的种子。
(2)tì:爸爸叫我()他把()须刀拿出来。
(3)duò:懒()的生活态度,会使人日益()落。
(4)xuàn:()烂的阳光晃得人头晕目()。
(5)fǎnɡ:小记者们()问了我国最大的()织企业,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注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徘徊.(huai)疑问终日不成章.(花纹)B.间.(jiàn)断寂寞但.(只)爱鲈鱼美C.搅合.(huo)通宵因.(因为)风飞过蔷薇D.蒸.(zheng)融控置花重.(沉重)锦官城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滔滔不决振振有词娓娓动听对答入流B.才华横益出类拔翠博大精深集思广益C.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目不转睛呆若木鸡D.嘻皮笑脸仰不愧天眼急手快化险为夷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他待在巴掌大的监狱里。
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A.比喻拟人夸张对偶B.比喻对偶比喻拟人C.拟人对偶夸张借代D.借代拟人比喻对偶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稿件的高质量直接关系到黑板报、墙报或油印报质量的好坏。
B.为了避免今后再次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
C.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D.教室把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B.学校就像一个温馨的家,让我们感到安全、亲切、温暖、快乐。
C.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D.“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下列诗句与作者搭配错误的一项是()A.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杜甫C.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王观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宋)王安石下面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花坛中间有十多种奇花异草。
②走进学校大门,迎面便是美丽的大花坛。
③花坛外圈摆着十几盆盛开的月季花,招人喜爱。
④这花坛有一米多高,有半间教室那么大。
⑤花坛最后面是两行高大的大丽花,绿叶茂盛,把花坛衬托得更美了。
A.④③①⑤②B.②③①⑤④C.②③①④⑤D.②④③①⑤读一读,想一想,按要求完成练习。
(1)仿写句子(用上表示“专心”的词语)例:“五一”期间,北京的各景点都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八达岭长城川流不息....,故宫博物院人潮汹涌....。
____....,天安门广场熙熙攘攘(2)根据情境,补全句子。
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了金黄的稻穗;时间在作家笔墨的流淌中,____;____,____。
(3)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弟弟拽着妈妈的手走进了超市,他一眼就看见了摆在玩具柜台上的变形金刚。
____(4)妈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补好了。
”(改为转述句)____(5)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你有可能发现真理。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积累与运用。
(1)诗歌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我知道了过去_______节不能生火做饭;从“_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中我体会到了诗人借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了红军__________的精神。
(2)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与学识丰富的人聊天我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胜读十年书;听了老师的批评我内心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言逆耳利于行;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中知道了只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对人民有好处的事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
(3)塞尔玛·拉格洛芙写的《_______________》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老舍创作的《___________》中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匆匆》作者_______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都需要我们慢慢去发现,去品味。
(4)读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我发现:古代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__________________》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___________代诗人杜甫的《____________》及唐代诗人韩愈的《________________》三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雨。
日积月累。
(1)、写出环保、诚信的名言各一条。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2)、下面这句话,有人觉得很荒谬,有人觉得很有道理,试简要写出他们各自的理由。
铁锤锤碗锤不碎(1)觉得荒谬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2)觉得很有道理的理由: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①学者② ,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③ 。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氏家训》)注释:①夫:发语词。
②学者:学习的人。
③鸱枭:两种鸟。
古人认为是恶鸟。
12、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1)所以求益耳___________(2)人疾之如仇敌__________(3)恶之如鸱枭__________(4)凌忽长者__________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短文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小公筷,大文明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
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
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围桌同餐,相互夹菜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其乐融融地共享美食时,我们有可能不小心“共享”了消化道传染病。
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如有家人感染,其牙菌斑和唾液中会带菌,共餐时,筷子就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增加其他亲人感染的概率。
甲肝和戊肝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式消化道传染病,传递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长期和患者共用碗筷,健康人也可能被传染。
“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一个人。
16、文章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请结合图文内容说明使用公筷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括全文B.抒发感情C.表达观点D.提出倡议19、在使用公筷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公筷与个人的筷子混淆的问题,请在上文的图片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作简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送报的少年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
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来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着他能不能早起床!”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
”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
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______,故事开始的时间是_________,送报少年最终被__________录取,录取的时间是__________,把故事推向高潮。
20、给文中画“”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2、儿子说的“你那观念早过时了!”中的“那观念”是什么观念?用波浪线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