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哲学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仁政。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两种含义:第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圣君贤相的德治思想,人民永立于被动地位,人民只是受施者,国君则是施惠于民者。
第二,以人民为主体的民本思想。
一切之决定完全取决于民意。
关于价值论,孟子的价值论是道德至上,他对价值的判定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将人从动物中独立出来,肯定人的价值;二是在日常行事中,将“义”从与利并列中独立出来,肯定义的价值;三是在政治上,将王道从王霸并排中突出出来,肯定王道之价值。
关于“天”,孟子的“天”有多种含义:(1)形体之天,即人们抬头所看到的天;
(2)自然之天。
形体之天是与地相对的天,自然之天则包括天与地,及天地间存在的一切活动;(3)主宰之天,这是神性意义上的天,它有人格、有意志,能主宰人间祸福。
(4)命运之天,指的是人生社会的遭遇。
(5)义理之天,指的是人的德性为天所赋予,并由人之德性推说天之德性,以天道同于人道,由之以建立道德形而上的天道观。
扩展: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