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九年级寒假作业答案

2021年九年级寒假作业答案

2021年九年级寒假作业答案一、1.b2.d3.a4.c5.a6.c7.b8.a9.a10.b11.b12.c二、1.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2.d3.自鸣得意地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

4.讽刺那些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或: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

三、1.⑴塞下秋来风景异⑵斜晖脉脉水悠悠⑶沙场秋点兵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⑸史记司马迁(每空1分)2.①三国演义关羽②西游记猪八戒③水浒传鲁智深(每空0.5分)3.①如:传承节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关注节日文化,就是关注生活;为了节日文化的繁荣,我们牵起手来等。

②如:年轻人对节日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我心中的中西节日;节日文化对家庭的影响等。

③说出道理即可。

如西洋节日文化的活泼自由,时代感强,切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底蕴丰厚,影响深远,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的悠久文明的象征。

四、1.美在古代诗词,美在自然。

2.城市的美丽只适宜拍照,从照片或书本里才能看到。

3.对城市美的失望和不满,引出下文对整体美的议论。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宋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东晋5.示例:“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人不能发现美,可是美无时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你能发现人家不容易发现的美,就可说明你有比别人更细腻的心。

一、古代诗词曲复习资料(略)二、四大名著知识填空练习题(答案)参考答案:1、曹雪芹2、(1)鲁智深(2)曹操3、林黛玉贾宝玉4,林黛玉5,赤壁之战失街亭三、6、吴用智取生辰纲7,林教头曹操8,吴用水浒传9,武松10、关羽大意失荆州(温酒斩华雄)11、青梅煮酒论英雄12,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等13、六出祈山、东和孙吴、收取东川西川、七擒孟获、北拒曹魏、摆设八阵图。

14,c15,大闹天空16、示例:(1)武松打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2)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

17,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空(或与各种恶势力坚决斗争的精神,如三大白骨精)18,三国演义19,红楼梦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21,章回22,曹操23,孙悟空。

24,赤壁之战。

25,略。

26,(1)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2)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3)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27,略。

28,如:写读书笔记,即将读书的独特感受及时记入笔记;通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方式与同学之间交流;尝试对名著进行再创作。

29、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

三、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

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发于声:吟咏叹息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空乏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

指国内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出则:在外面。

指国外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二、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鱼我所欲也》《孟子》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