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光刻工艺

(9)光刻工艺

42
9.2.7 显影检验

在显影和烘焙之后就要完成光刻掩膜工艺的 第一次质检,通常叫显影检验。

目的是区分那些有很低可能性通过最终掩膜
检验的衬底,提供工艺性能和工艺控制数据,
以及分出需要重做的衬底。
43
检测内容:

掩膜版选用是否正确;


光刻胶层的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图形质量; 套准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44

光刻胶钻蚀 图形尺寸变化
套刻对准不良
光刻胶膜损伤 线条是否齐、陡
钻蚀
针孔、小岛、划伤
针孔、小岛
45
9.2.8 刻蚀

为了制作集成电路元器件,须将光刻胶上的图形进一
步转移到光刻胶下层的材料上。这个任务由刻蚀完成。

刻蚀就是将涂胶前所淀积的薄膜没有被光刻胶覆盖和
保护的那部分除掉,到达将光刻胶上的图形转移到其
193DUV
VUV EUV
90/65…32nm
CaF2 lenses Reflective mirrors
12
光刻分辨率
光刻分辨率是指光刻工艺得到的光刻胶图形能分辨线条的最小 线宽 L ,也可以用单位尺寸的线条数表示。光刻分辨率是决定
芯片最小特征尺寸的最主要因素。

L L
分辨率

R=1/2L (mm-1); 直接用线宽L表示

曝光中要特别注意曝光光源的选择和对准。
29
简单的光学系统曝光图
30

曝光光源的选择:紫外光用于光刻胶的曝光是因为光 刻胶与这个特定波长的光反应。波长很重要,因为较 短波长的可以获得光刻胶上较小尺寸的分辨率。

对准:是指光刻掩膜版与光刻机之间的对准,二者均 刻有对准标记,使标记对准即可达到光刻掩膜版与光 刻机的对准。
9.3.3
针孔
•在氧化层上,除了需要刻蚀的窗口外,在其它区域也
可能产生大小一般在 1~3 微米的细小孔洞。这些孔洞,

由于光刻应用的特征尺寸非常小,且各层都须精确 匹配,所以需要配合紧密。图形套准精度是衡量被 刻印的图形能否匹配前面刻印图形的一种尺度。
18
9.2 基本光刻工艺流程

一般的光刻工艺要经历底膜处理、涂胶、前烘、曝 光、显影、坚膜、刻蚀、去胶、检验工序。
19
20
9.2.1 底膜处理

底膜处理是光刻工艺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 是对硅衬底表面进行处理,以增强衬底与光 刻胶之间的黏附性。
6
第9章 光刻工艺
9.1 概述
9.2 基本光刻工艺流程 9.3 光刻技术中的常见问题
7
9.1 概述

光刻 (photolithography)就是将掩模版(光刻版)
上的几何图形转移到覆盖在半导体衬底表面的
对光辐照敏感薄膜材料(光刻胶)上去的工艺
过程 。

光刻是微电子工艺中最重要的单项工艺之一。
三、图形外没有残留的被腐蚀物质。
同时要求图形套刻准确,无污染等。

但在光刻过程中,常出现浮胶、毛刺、钻蚀、针孔
和小岛等缺陷。
50
9.3.1 浮胶
浮胶就是在显影和腐蚀过程中,由于化学试剂不断
侵入光刻胶膜与SiO2或其它薄膜间的界面,所引起的
光刻胶图形胶膜皱起或剥落的现象。
51
显影时产生浮胶的原因有:
9.1.1

分辨率 R
分辨率是指一个光学系统精确区分目标的能力。 微图形加工的最小分辨率是指光刻系统所能分辨和加 工的最小线条尺寸或机器能充分打印出的区域。

分辨率是决定光刻系统最重要的指标,能分辨的线宽 越小,分辨率越高。其由瑞利定律决定:
R k1 NA
分辨率系数k1=0.6~0.8
下层材料上的目的。

SiO2、Al、poly-Si等薄膜

光刻和刻蚀是两个不同的加工工艺,,,光刻。 46
9.2.9 去胶

光刻胶除了在光刻过程中作为从光刻掩膜版到衬底 的图形转移媒介外,还可以作为刻蚀时不需刻蚀区 的保护膜。

当刻蚀完成后,光刻胶已经不再有用,需要将其去 除,就是去胶。此外刻蚀过程中残留的各种试剂也 要清除。

套准:对准的结果,或者每个连续图形与先前层匹配 的精度,称为套准。
31
对准曝光

曝光,曝光剂量等于光强与曝光时间的乘积。 曝光过度会导致图形侧墙倾斜;

入射光波长越短,可实现的特征尺寸越小,
图形分辨率越高,但能量越小;

首次曝光需要对准晶向,多次曝光之间需要
进行图形对准。
32
33
光的反射、干涉、衍射与驻波
提高分辨率: NA,,k1
11
数值孔径NA=0.16~0.8
使用光源缩小
光源 波长(nm) 术语 技术节点
光源
汞灯
汞灯 KrF(激光)
436
365 248
g线
i线 DUV
>0.5mm
0.5/0.35mm 0.25/0.13mm
ArF (激光)
F2 (激光) 等离子体
193
157 13.5

底膜处理包括以下过程: 1、清洗;2、烘干;3、增粘处理(涂底)。
21
9.2.2

涂胶
在硅片表面涂敷的光刻胶应厚度均匀、附着
性强、没有缺陷。

在涂胶之前,硅片一般需要经过脱水烘焙, 或涂敷能增加光刻胶与硅片表面附着能力的 化合物。六甲基乙硅氮烷 (HMDS)
22
涂胶工艺示意图
3000~6000 rpm,0.5~1 mm
①胶膜与基片表面粘附不牢。 ②胶的光化学反应性能不好,胶膜过厚,或者收缩膨胀 不均。 ③烘焙时间不足或过度。 ④曝光不足。 ⑤显影时间过长,使胶膜软化。
腐蚀时产生浮胶的原因:
①坚膜时胶膜没有烘透,膜不坚固。 ②腐蚀液配方不当。例如,腐蚀SiO2的氟化氢缓冲腐蚀
液中,氟化铵太少,化学活泼性太强。
③腐蚀温度太低或太高。
须适当控制温度。
41
坚膜

坚膜后还需要光学稳定。通过光学稳定,使光刻胶在 干法刻蚀过程中的抗蚀得到增强,而且还可以减少离
子注入过程中从光刻胶中逸出的气体,防止在光刻层
中形成气泡。

光学稳定是通过紫外光辐照和加热来完成的。 光学稳定可以使光刻胶产生均匀的交叉链接,提高光 刻胶的抗刻蚀能力,进而提高刻蚀工艺的选择性。

显影完成之后,需要经过漂洗,之后再旋干。
39
9.2.6 坚膜

坚膜也叫后烘,是为了去除由于显影液的浸泡引起的 胶膜软化、溶胀现象,能使胶膜附着能力增强,抗腐
蚀能力提高。

坚膜温度要高于前烘和曝光后烘烤温度,较高的坚膜
温度可使坚膜后光刻胶中的溶剂含量更少,但增加了
去胶时的困难。且光刻胶内部拉伸应力的增加会使光 刻胶的附着性下降,因此必须适当的控制坚膜温度 。
53
9.3.2 毛刺和钻蚀
产生毛刺和钻蚀的原因有:
①基片表面存在污物,油垢,小颗粒或吸附水汽, 使光刻胶与氧化层粘附不良。 ②氧化层表面存在磷硅玻璃,与光刻胶粘附不好, 耐腐蚀性能差,引起钻蚀。 ③光刻胶中存在颗粒状物质,造成局部粘附不良。 ④对于光硬化型光刻胶,曝光不足,显影时产生 溶钻,腐蚀时造成毛刺或钻蚀。 ⑤显影时间过长,图形边缘发生溶钻,腐蚀时造 成钻蚀。 ⑥掩模图形的黑区边缘有毛刺状缺陷。 54
用光刻图形来确定分立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中的
各个区域、如注入区、接触窗口和压焊区等。
8

用光刻工艺确定的光刻胶图并不是最后器件的
构成部分,仅是图形的印模,为了制备出实际
器件的结构图形,还必须再一次把光刻胶图形
转移到光刻胶下面组成器件的材料层上。也就
是使用能够对非掩膜部分进行选择性去除的刻
蚀工艺来实现图形的转移。
47

去胶分为:湿法去胶和干法去胶; 湿法去胶中又有有机溶液和无机溶液去胶; 湿法去胶:用溶剂、用浓硫酸 98%H2SO4+H2O2+胶 →CO+CO2+H2O

干法去胶:氧气加热去胶 O2+胶 → CO+CO2+H2O 等离子去胶
48
9.2.10 最终检验

在基本的光刻工艺过程中,最终步骤是检验。
衬底在入射白光或紫外光下首先接受表面目检,
以检查污点和大的微粒污染。之后是显微镜检
验或自动检验来检验缺陷和图案变形。

显微镜目检、线宽控制、对准检查。
49
9.3 光刻技术中的常见问题
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制造对光刻质量有如下要求:

一、刻蚀的图形完整,尺寸准确,边缘整齐陡直; 二、图形内没有针孔;
玷污灰尘,通过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烘焙,可
以使溶剂从光刻胶内挥发出来。

前烘方法:热平板传导;红外线辐射;干燥 循环热风。 10~30 min,80~110 C
26
27
28
9.2.4 曝光

曝光是使光刻掩模版与涂上光刻胶的衬底对 准,用光源经过光刻掩模版照射衬底,使接
受到光照的光刻胶的光学特性发生变化。

高分辨率; 高灵敏度的光刻胶; 低缺陷; 精密的套刻精度:误差≤± 10%L; 可对大尺寸硅片进行光刻加工;
5
第9章 光刻工艺
光刻(photolithography)就是将掩膜版(光刻版)上的几何图 形转移到覆盖在半导体衬底表面的对光辐照敏感的薄膜材料 (光刻胶)上去的工艺工程。
23
23
涂胶厚度主要由光刻胶粘度和转速决定
24
涂胶步骤:

将光刻胶溶液喷射到硅片表面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