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开关电源设备技术规格书

通信开关电源设备技术规格书

通信开关电源及不停电电源UPS设备技术规格书第一节、物资需求表1 货物需求表第四节技术部分1 高频开关电源设备(包括交直流配电部分)1.1本次需求的组合开关电源是指在一个机架中,由交流配电单元、直流配电单元和整流模块、监控单元、蓄电池组组成。

硬件和软件系统应采用模块式的硬件结构,便于扩充,并能容纳新业务和新技术。

提供的设备应全部采用经过老化测试和严格筛选的优质元器件,组装过程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长期使用的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系统构成应具有冗余和容错等安全措施。

1.2机械结构设备的总体结构应充分考虑安装、维护的方便和扩充容量或调整设备数量的灵活性,实现硬件模块化。

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钢度。

设备的安装和固定方式应具有防震抗振能力。

应保证设备经过常规的运输、储存和安装后不产生破损、变形。

投标人应提供设备的机械结构、品种规格及安装规程等方面的详细说明。

设备在预防意外撞击部位、可接触至布线低部位和危险电压的部位均必须提供罩盖。

对高压等危险部位应有特殊标志。

每一列机架在走道边上及每一个机架在前方或背面必须有清楚的标志。

插入模块应有导向装置。

设备应配有安装该系统所必需的铁架、支撑架、电缆支架、电缆走道、底座、底盘及全部连接件紧固件。

插接件必须接触完全可靠、结构坚实。

借助手或简单工具易于插入或拔出。

并有定位和锁定装置。

去机架之间、机架内各机框之间应采用接插件实现电缆连接。

线缆在机架内排放的位置应设计合理,不得妨碍或影响日常维护、测试工作的进行。

电源及蓄电池合用一个机架。

设备内的所有焊点不得有虚焊、假焊和混线。

投标人应保证不使用具有腐蚀性的助焊剂。

设备应配备与设备有关的全部布线并提供布线及相关连接电缆(至蓄电池等设备)的详细说明及有关的规范。

零部件的形状尺寸、表面光洁度等技术参数应符合生产厂家设计文件的规定。

活动部分(如门及指示控制面板等)应动作灵活、位置准确。

设备的表面涂敷应满足安装地区的环境、气候所需的防腐、防蛀的要求。

所有喷漆(塑)零件的表面应光滑平整、色泽一致不允许有划痕、斑疵、脱落和破损。

电镀零件表面应有金光泽,不允许有裂纹、锈点、毛刺和缺陷。

机架(盘)、机台的外观应色彩协调、色泽一致。

所有印刷电路板均应有防霉喷涂层。

如采用深色覆盖涂层,需要在涂层外加印清楚的电路连接线条。

应有印刷电路板插错保护功能。

印刷板板面应平整,其翅曲的程度应以不影响印刷插件的顺利插拔或不造成插拔困难为限。

每一印刷电路板均应标出名称或代号,安装在印刷板上的部(器)件应有明显的与图纸一致的标志,其标志应方便维护人员查看,并应将所有部(器)件列表说明。

各种印刷电路板均不允许有非正规的附加跳线(如金属线)。

印刷电路板上应有插拔及锁定位置。

同一品种的印刷电路板应具备完全的互换性。

设备机架上应有足够数量的直流电源插口,以供直流检查灯、测试设备等使用,直流电源插口应与交流插座有明显区别。

投标人应提供足够数量的配套电源插头。

设备的冷却应采用自然通风散热方式,供货方应提出设备的机架和框架的散热要求(千瓦/米2)。

1.3 交流电源部分1.3.1采用单相供电输入电压为220±30%,频率为50Hz±10%。

交流配电单元应设两个交流输入电源电路,两路均接外供交流电源,两路市电自动倒换,实行电气和机械联锁。

两个交流输入电源电路中, 一路为主用电路, 一路为备用电路。

1.3.2 交流输入电流(最大):20A~50A1.3.3交流输入容量:3KV A~5KV A1.3.4交流输出分路:单相,输出交流电流的额定值及分路容量另定。

1.3.5具有遥信输出端子(遥信工作和遥信故障)1.3.6具有防雷装置及过压、欠压、缺相保护及运行状态显示。

1.3.7应具有频率、电压、电流指示仪表。

1.3.8安全要求的绝缘电阻,抗电强度,对地漏电流等必须符合GB4943的有关规定,设备应有安全标记。

1.4 整流设备的技术要求1.4.1 交流输入电压:单相220V±30%频率50Hz±5%1.4.2额定输出电压:-48V电压可调范围绝对值:42V~58V。

浮充工作电压范围:43.2V~56.2V。

均衡充电电压上限值控制点为57.6V。

整流器单元输出额定电流为25A,采用N+1配置。

整流模块有输出过压硬件保护和输出过压软件保护。

1.4.3 环境温度:-5℃~+45℃相对湿度:<95%1.4.4 效率:≥92%1.4.5 功率因数:≥0.991.4.6 稳压精度:电网电压在1.4.1条规定的范围内,负载电流在5%~100%额定值范围内变化时,电源设备的输出电压在1.4.2条规定范围内的任一数值上均能自动稳压,其精度≤±0.6%。

1.4.7绝缘电阻:在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90%、试验电压为直流500V 时,电源设备主回路交、直流部分对地,以及交流部分对直流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均不低于2MΩ,一般室温环境下,绝缘电阻不低于10 MΩ。

1.4.8抗电强度:交流电路对地(机架)、交流电路对直流电路和直流电路对地应能承受50Hz、有效值为2000V的交流电压1min;控制电路对地应能承受有效值为500V的交流电压,均无击穿现象。

1.4.9同型号设备应能多台并联工作(N+1)并具有均分性能,其不平衡度应≤5%(30%—100%负载)。

1.4.10 可闻噪声:≤50dB(A)(自冷);≤60dB(A)(风冷)1.4.11 温度补偿:1—8mV/℃斜率可调1.4.12 在15年使用期内,MTBF≥105小时1.4.13 整流器单元应有软启动功能,输出电流在3—10秒内逐渐升高到额定值,以避免电流冲击。

1.4.14杂音电压:当整流器以稳压方式与蓄电池并联,以额定输入电压、额定输出电压、直流电阻性负载50%—100%额定电流条件下工作时,在输出端测得的杂音电压各项指标应符合表3-2的要求。

表3-21.4.15 动态特性当输入电网电压为额定值,直流输出电压取浮充工作上限电压;当负载电流在20%—50%—25%额定电流值阶跃时和在50%~75%~50%额定电流值阶跃时,电源设备的输出直流电压的超幅度应不大于输出电压的±5%,恢复时间≤200ms。

*1.4.16 电磁兼容性:按GB6833.9—10的规定。

1.4.17 无线电干扰极限值按GB9254中A级规定。

*1.4.18 应具有与蓄电池并联工作,并向蓄电池自动浮充电及自动和人工均充电的功能,根据用户要求提供初充电功能。

*1.4.19 应具有人工强制充放电功能或自动周期性均衡充电的功能。

*1.4.20 模块具有保护功能,对输入电压过高、过低以及输出过电流、过电压、短路、欠流、过热、风扇故障等实时地保护并报警、报警信号可以从本机和监控系统显示,并由指示灯显示。

模块有故障时自动关断并报警。

整流器故障时应能自动退出工作状态。

1.5 直流配电单元1.5.1 直流输出分路容量及数量另定。

1.5.2 每台至少能接入两组蓄电池,蓄电池充电为在线方式。

1.5.3 应能手动控制蓄电池组的投入。

1.5.4 应能控制N台整流器进行1.4.18条及1.4.19条规定的各种功能的转换。

1.5.5在额定负荷时,设备内部放电回路压降≤0.5V;1.5.6能送出可视可闻告警信号;1.5.7具有遥信输出端子(遥信工作和遥信故障);1.6 监控单元*1.6.1监控单元模块能对整流器、配电单元和电池组进行智能化管理,要求能实时地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各种数据和状态,统计存贮各种实时信息供随时调用。

1.6.2 控制单元面板上应有液晶显示屏、LED报警信号灯、按键(或触摸键)能送出可视可闻告警信号。

并应有报警信号继电器接点输出。

以RS-232(或RS-485)通信口,通过该接口实现遥测和遥信功能。

接口的通信协议符合中国电信电网交(1996)625号文“关于印发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前端智能设备通信协议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1.6.3具备将实时测量数据传送给监控中心的接口条件,具体接口技术条件需与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设备厂家协商确定;1.6.4 遥信、遥测内容:(1)遥信内容:a交流配电单元:开关状态、故障告警。

b直流配电单元:直流输出过压、欠压告警,熔丝断告警, 蓄电池组的低电压予告警, 蓄电池组的低电压切断告警。

c高频开关整流模块单元:各整流模块工作状态(开/关机、浮充/均充状态、限流状态)、整流模块故障告警/正常。

d蓄电池组:蓄电池组电压、每只蓄电池电压、蓄电池温度高、充电电流高。

有电池低电压保护功能,能实现温度补偿、自动调压、无级限流、电池容量计算、在线电池测试等功能。

e直流—直流变换器:输出过压/欠压、输出过流。

(2)遥测内容:a交流配电单元:交流输入电压、输出电流。

b直流配电单元:直流输出电压、直流输出总电流、主要分路电流。

c高频开关整流模块单元:各整流模块输出电流、输出电压。

d蓄电池组:蓄电池组电压、每只蓄电池电压、蓄电池温度、充、放电电流。

e直流—直流变换器:输出电压、输出电流。

1.6.5 投标人在投标书中应详细说明如下内容:可手动设置的参数内容显示内容报警信号内容数据记录方式*1.6.6 被监控的电源设备必须的通信协议通过RS-232(或RS-485)接口保证能向监控设备传送机架电源的工作状态与参数,接受监控中心的命令与参数设置。

2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2.1 引用标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1715—2007,“通信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以及GB/T19639.2—2007“固定型防酸式铅酸蓄电池规格及尺寸”。

同时应满足铁道部入网标准和《铁路通信用固定型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技术要求》。

2.2 技术要求2.2.1蓄电池的工作环境蓄电池在环境温度-15℃~+45℃条件下应能正常使用。

2.2.2蓄电池结构蓄电池的正、负极端子应便于连接,有明显标志,其极性、端子、外形尺寸应符合厂家产品图样;蓄电池端子应用螺栓、螺母连接。

蓄电池间的连接电压降△U≤10mv。

2.2.3蓄电池外观蓄电池外观不得有变形、裂纹及污迹。

2.3.4气密性蓄电池应能承受50Kpa的正压或负压而不破裂,不开胶,压力释放后壳体无残余变形。

2.2.5容量蓄电池按规定的方法试验,10h率容量第一次循环不低于0.95C10(C10:10h率额定容量A·h,数值应符合GB/T13337.2标准),在第三次循环应达到C10;3h和1h率的容量应分别在第四次和五次以前达到,放电终止电压应符合下表规定:2.2.6电池以30I10(A)(I10(A):10h率放电电流,数值为1 I10(A))放电3min,极柱不应熔断,其外观不得出现异常。

2.2.7容量保存率蓄电池置90天后其容量保存率不低于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