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氏文通评价

马氏文通评价

字。
马氏提出的“词类假借”
,即某词本不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特定的语句中偶尔处在这类
词的地位,
临时有了这类词的功能。
马氏认为本为甲类字而临时活用为乙类字,
不能拘泥于
其本来的词性,而必须从它在句中的位置判断它假借为何种词类。
“字类假借”解决了许多
诸如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的兼类、词类活用等汉语所独有的语法问题。
参加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现在韩国国旗图案即是马建忠的提议。
《马氏文通》
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
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
因此它首先受
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即使对
《马氏文通》
多所指
责的书或文章也都对它的价值和开创之功给予肯定。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云:
“自
马氏著
《马氏文通》
。这是他
注意到汉语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用法。如马氏在书中分析到的:
“人莫于
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

“止”字四用:
“止水”之“止”
,静字,言水不流之
形也。
“惟止”与“众止”两“止”字,泛论一切不动之物名也。
“能止”之“止”
,有使然
之意,动字也。是一“止”字而兼三类矣。这就是马氏“字无定类”说。
,
句子成分的设立以及古汉语语
法体系的总体构建目前看来是大体合理的,
这样的分析研究,
是植根于古汉语事实而对前人
成说的一种发展。
第二,发现了汉语的一些特点及许多文言文的结构规律。在建构语法框架时
,
充分注意
汉语的特点。
1.
发现了汉语特有的虚词
--
助字这一字类。
助字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表达语气
,
而语气是形
成句子的必要条件。印欧语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来实现句子的语气
,实字是单纯从
词汇意义角度出发的,
虚字是从语法功能意义角度分类的。
后代的词类划分标准大都由此发
展而来。
“字无定类”指字无固定不变的字类。
“字无定类”说的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字数类”

“字各有义,而一字不止一义者,古人所谓望文生义者此也。义不同
而其类亦别焉。
”例如:
《论语·学而》

“求之与?抑与之与?”——第二“与”字为动字,
大类
,
虽然也是从意义上进行分类
,
但与传统的语文学中的实字虚字已有本质的不同
,
这已经
是语法学的研究了。无论怎么说《马氏文通》是第一个建立了汉语的词类系统
,
这是大家都
承认的事实。同时
,
《马氏文通》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句子成分系统
,
马建忠把句子成分叫做
“词”
,
分为起词、语词等。
《马氏文通》对古汉语词类的划分
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马氏文通》作者马忠建,马建忠(
1844-1900

,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太
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主要
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
、有《文通》
(通称《马氏文通》
)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
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此外,马建忠还是位杰出的外交家,
《马氏文通》作为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
,
在没有现成语法体系可资参考的情况下
,
它的缺
点在所难免。
《马氏文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
注重语言的共性,但忽视了语法的民族个性,以拉丁语法来描绘汉语语法
,
所以常常拿
汉语来比附拉丁语
,
甚至不顾汉语特点
,
强以拉丁语法来套用;对语言的历时变化认识不足;
以意义为根据进行语法分析;
。我们认为“字无定类”可
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

多音多义词存在一个词的兼类问题,
因而不能限定它是哪一词类,
必须根据它在句子中的作用才能确定其词类与词性;

2
)本为甲类词而假借为乙类词的词,
不能拘泥为其本来词性,
而必须根据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判断它假借为何种词类。
这说明马氏
已充分认识到词的兼类现象,
在词入句后,
,
汉语则常常借助于助词
(

气词
)
。马建忠能发现汉语所特有的助字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2.
发现汉语“介字”与西方介词的区别。印欧语以“格”来表现实词与实词的关系
,
介词
的有无有时并不重要
,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
所以在实现实词与实词的关系时
,
介词就必不可少。
另外汉语中的动字和介字可以互相转换
,
汉语中的多数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从“字有定类”的原则出发,在具体分析字类时又体现了“字无定类”的思想,并用假借的
办法解决了词类活用的问题。
要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在于了解马氏在划分词类时
采用的两个标准:一是词义标准,一是功能标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认为“字有定
类”
“字无定类”是矛盾对立的,也不会拿现代语法学的词类理论来硬套《文通》的字类理
从词语的功能意义出发,
根据词在具体句子中的
位置和作用去判断词的类别,
即以句辨义,
以义定类,
正如马氏所说
“字无定义,
故无定类。
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如何耳”

“字有定类”
“字无定类”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的另一个原因是马氏的用语含糊。
《马氏文通》中有很多地方用到“用如”二字,如

‘动字’用如‘名字’
马建忠的
“字有定类”
是单纯从词的词汇意义出发,

“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
曰名字”

而“字无定类”并非从一般意义上否认汉语词有固定类别,而是“针对汉语‘一字数义’和
词类活用现象提出来的。
马氏的
‘字无定类’
不是说某类字的因语法特点的不定而无法归类,
而是说某类字的语法功能发生游移,表现出他类字的语法性质”
先提出“字有定类”
,紧接着又提出“字无定类”
,这两种观点究竟是统一关系
,
还是对立
关系呢?在对
《马氏文通》
的研究的最初几十年里,
很多语法学家都认为这两个观点是矛盾
的,是字类划分原则和贯彻划分原则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引发了
20
世纪一直争论不休的关
于词类划分和词是否有类别的讨论。
笔者认为“字有定类”
“字无定类”说并不矛盾,二者是统一的。
。他先把汉语的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并对实词、
虚词作了进一步划分:
“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
字,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从这一层面说,马建忠是主张“字有定类”的。
但马氏同时又指出
“字各有义,
而一字有不止一义者„„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
故字类者,
亦类其义焉耳。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如何耳”
《马氏文通》正名卷界说
十就指出: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胥赅矣。但
马建忠同时注意到汉语不同与拉丁语,
汉语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
且汉语的字与句子成分间
不存在一一的对应关系,
汉语字有
“一字数义”
者,
而同一字在不同的句法中,
其功能不一。
这就给词类的划分带来很大的麻烦,这说明马氏已充分认识到汉语的特点。


‘动字’假
借为‘名字’

,这就会引起误解,究竟是“动字”变成了“名字”
,还是说“动字”的用法
如同“名字”
。这个问题因“用如”一词的不同理解而起,在这里笔者主张后者,
“变成”即
词的转类,
指一个词移出它的基本用法,
进入他类词所常占据的位置,
并且表现出稳定化的
特征,而这里马建忠所要表达的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就如同“甲用如乙”不一定就是“甲变
《马氏文通》
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
在我国语言学史上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著名的语法著作写于
1898
年,由于是开创之作,历来难读难用。
《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
19
世纪末叶,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
中国,
“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

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
”而且要“积
十余年之勤求探讨”
,可见其治学态度的严谨、刻苦。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马氏之所以能写
出《文通》这本巨著,是与他的博学分不开的。
第四,
吸收了我国语文学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
是传统语文的集大成者。
马建忠先生说:
“斯书也,
因西文已有之规矩,
于经籍中求所同所不同者,
曲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

直接从古书中取证,排比分类,归纳整理。
马氏提出的
“字有定类”
是从意义标准来说的。
众所周知,
马氏是根据
“有解”

“无解”
字分类的。他在研究谷底汉语的基础上提出“依义定类”
,说“字分九类,足类一切之字。
无字无可归之类,亦无外无不归之字矣。

如他对名字、代字的定义,
“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
者,曰名字。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
”由此得出,马氏的“字有定类”
,
它们之间可
以互相转化。
“中国文字无变化,乃以介字济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