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广义的文化;(2)狭义的文化;常见错误:同学回答此题时,容易将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混淆。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汉语的特点。
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时,常常漏掉“语法方面”的分析。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常见错误:同学们作答时,常常未能结合成语举例分析。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文化的特性。
常见错误:同学们对“普遍性”的认识不全面。
(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常见错误:同学们未分析出文化对语言的作用。
(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2)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三礼”的主要内容常见错误:同学们对《仪礼》的内容不够熟悉。
《周礼》、《仪礼》、《礼记》被后世合称为“三礼”。
《周礼》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管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
《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礼记》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三礼: 1、祭祀天、地、宗庙之礼,; 2、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
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
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
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新兴佛教的特点。
常见错误:学生回答题目时,常常混淆各个不同时期的佛教特点。
(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常见错误:同学们对全真教的认识不全面。
(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
(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
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全真教是王重阳于金初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创立。
属道教,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
并且对中国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有很大的影响。
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道教在两宋的发展。
常见错误:学生对原因分析不够深刻。
(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
宋徽宗以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
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3)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二、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作品。
常见错误:同学们对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作品分类不清。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桃花扇》的主要内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桃花扇》的主要内容。
常见错误:学生往往未能分析出《桃花扇》的发展线索。
《桃花扇》以复社(东林党后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也就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
《桃花扇》表现了危难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图景,抒发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深深的感概。
全剧弥漫着悲凉与幻灭之感。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四、分析题1.请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常见错误:同学们对《春江花月夜》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但对艺术手法分析不到位。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歌名篇,全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形成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4)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二、简答题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常见错误:同学们一般只能找到一条线索。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