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目录摘要: (1)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1.1孝道文化的内涵 (1)1.2孝道文化的产生 (2)1.3孝道文化的发展 (3)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 (4)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5)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 (5)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 (6)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 (6)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 (7)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7)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 (7)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 (8)参考文献 (10)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

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

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

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

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1.1孝道文化的内涵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

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

“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

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就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

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

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

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

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就是说尽孝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是对老人的尊敬,老有所养则老有所乐,对患病老人精心护理则解除其忧虑,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掉,祭奠时要遵从礼仪。

“送老归山”也就是善终的意思。

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1.2孝道文化的产生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

春秋战国之际,先秦儒家对孝道作了全面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孝为德之本、“无违”之孝道、以孝事君则忠等思想内涵。

至《孝经》(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由“事亲”推及到“忠君”、“顺时”、“立身”、“法先”等,泛孝化倾向十分明显;对“孝”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肯定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孝经》还提出“五等之孝”和“以孝治天下”,将“孝”进一步等级化、政治化、制度化。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历代帝王一方面极力倡导孝道、孝行,把后辈对长辈的孝道义务片面化、绝对化;另一方面又运用刑罚手段推行孝道,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于刑律之中并严厉制裁“不孝”行为(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开始,“不孝”正式被列为“十恶不赦”大罪之列)。

传统孝道的浓厚亲情就此湮没于封建统治的纲常法规之中。

到了宋明时期,儒家的孝悌观有了进一步发展。

张载对孟子推己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提出“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

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也提出了新见解,认为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人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1.3孝道文化的发展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西周的孝道乃血缘晚辈对长辈的伦理规范,其所涉对象并非所有族人,仅仅是血缘长辈。

西周孝之奉养内涵随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

西周庶民阶层的孝行主要体现为奉养父母,贵族层的养老更倾向礼仪化;承继父祖之业的孝行主要为统治阶级所强调与实践。

天子一般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

春秋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悌”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是在原始的“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

是孔子同学生曾参的关于道德教育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讲义和教科书。

孔子对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2]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后来曾子将孔子的“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推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扩延孝道的涵义[3]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

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

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人们愈加强调“臣忠”和“子孝”,而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提出“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4]等愚忠愚孝的绝对化的原则。

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

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

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孝道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奉养。

即孝之物质性赡养。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家庭养育模式不同,西方是接力模式,中国是反馈模式。

接力模式重视父母养育子女,到成人为止;老人的赡养靠社会和自身,不靠子女。

反馈模式既重视养育子女,又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回报”。

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也是孝道的物质基础。

第二,诚敬。

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只是一个伦理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文化范畴。

同时,孝也不只是物质性赡养老人的问题,老人晚年幸福与否还要看他们在精神上是否得到满足。

因此,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有诚敬之情。

诚敬是比奉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诚敬之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道的。

正如孟子所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第三,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修身立德、建功立业以光宗耀祖,给父母和家族带来好名声,这样才算达到孝的高标准;而终日无所事事,一生碌碌无为,则被视为对父母的不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