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京农业-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北京农业-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地区 大兴 (2004 年)
密云 房山 平谷 怀柔 通州 顺义
蔬菜生 1299499 351791 277980 491783 36239 878983 1075364 产量
饲料播 2081 种面积
3232 1955 255
244 3261 7884
粮食生 130165 34624 97921 30770 34320 143214 96064 产量
地区 大兴 (2003 年)
密云 房山 平谷 怀柔 通州 顺义
蔬菜生 1321146 345370 252186 453457 43141 914399 1169869 产量
油料生 16071 5257 25925 499 产量
3892 2682 1781
粮食生 115424 12290 81769 30234 30280 122818 88394 产量
六、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即使自然环境相同,仍会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 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经济学上的意义: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经济区位研究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河流干扰要素情况 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的影响 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市场距离缩短 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 营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 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 第四圈: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 (三)、微观尺度 微观尺度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 表。 在非洲中部卢旺达丘陵地带,围绕居住聚落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 状态,即从内向外依次为:
住宅地 香蕉地 内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 咖啡 种植地 外侧 耕地 丘陵冲击土 上的耕地
七、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 区域间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 2、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应用 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包围城市; 市场机制不健全,小农贸易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 民; 交通格局复杂,区域差异大,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 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 业生产模式,例如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圈层 中,距离市中心较近和较远要采取不同的 生产模式,较近种植和生产一些价值量 高,但难运输和易腐败的产品,但距离较 远的则可以大规模生产粮食谷物、肉类、 蛋等。
2、 在距离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 益最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 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 大。
地区 大兴 (2002 年)
密云 房山 平谷 怀柔 通州 顺义
蔬菜生 1263579 339819 247131 499821 43141 991119 1185677 产量
油料生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 无数据 无数据
产量
据
粮食生 1138333 34991 109395 49950 50262 135430 125610 产量
运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北京农业分布
进行分析
一 理论基础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 1、背景: • 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
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
为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1826年出版的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
(第四层,虽然离北京更远,但距离河北的一些城市较近,所以并不完 全符合杜能圈的基本条件,所以具体情况与杜能圈分布也有一定出 入。)第五层中,除了靠近本省的一些大城市的地区,即仍属于以北京 为中心的杜能圈的地区也基本符合杜能圈的基本情况。
四、结论
北京市基本符合圈的要求,并且通过对杜能圈在北 京的分布情况,我得出以下结论。
销售 市场距离 农业区位理论
自由农业带 林业带 无休闲轮作谷物带 三田制农耕带 畜牧业带 长期休闲的多区轮作带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 1、中央大平原只有一个城市 • 2、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 • 3、除中心4、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 • 城市外农村与其他城市无任何市场联系 • 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資本利息均假设不变
6、运输费用同运输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
R=PQ-CQ-KtQ=(P-C-Kt)Q R表示地租收入,P代表农产品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 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 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 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
• 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
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耕作式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
生产方式(黑麦区、大麦区、休闲轮作区)
•
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第二圈:林业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带
• 第四圈:谷物式农业带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
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一)宏观尺度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二)中观尺度 1、上海(20世纪80年代初): 第一圈:距市中心10km之内区域,蔬菜、奶牛、花卉为主 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km之内的区域,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 粮食生产为主 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km之内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 生产为主 第四圈: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 为主 2、北京(与上海市圈层相似): 第一圈:蔬菜、奶牛、鲜蛋为主的农产品
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
租”大小。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六个
农业地带:
•
土地资源 私有
耕者获得 自由
土地投资 农民向城 市转移 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 工业生产
水平提高 农产品市场
销售 市场距离 农业区位理论
土地资源 私有
耕者获得 自由
土地投资 农民向城 市转移 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 工业生产 水平提高 农产品市场
(表中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农业局。)
对北京市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解释
由以上两图分析可知,北京市的农业带大致可分为四个圈层,第一层大 致以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为主的近郊,这一层主要进行 自由式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烂难运输的作物或产品,主要为 及时蔬菜、鲜奶、以及部分肉类。第二层范围大致以通州区和昌平区为 主,主要生产果品、蔬菜、粮食。第三圈以平谷县和密云县为主,由上 表中数据可知这里已经比第一层和第二层拥有更大的农业用地,因此可 以大规模生产粮食果、蛋、棉油等产品,第四圈河北省为主,主要是以 棉花、稻谷和小麦为主,第五层则以离北京更远的各省市为主,主要生 产粮食等。这也符合土地价格即生产成本与单位价值量的关系,在第一 层,由于土地价格非常高,要保证利润则必须要生产一些价值量大的产 品,例如及时蔬菜、鲜奶、以及部分肉类,同时也由于第一圈靠近城 市,对这些物品的消费量较大,所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所以第一层必 然种植和生产易腐烂难运输的产品,第二层,离市中心相对较远,所以 不能生产那些极易腐烂、不易运输的的产品,但是由于土地价格仍然较 高,所以生产的产品仍然需要有较高的价值量,所以蛋奶肉和一些相对 不易腐烂交易运输的农作物成为了这一圈的主要产品。第三圈由于离城 市已经较远,所以土地价格已不像第一圈和第二圈那样高,并且也有了 更大的土地面积,但是又由于离城市也更为远,所以不能生产第一层和 第二层那些需要城市大规模消费的产品,所以基本上以果、蛋、粮食、 棉花、油料为主,至于第四层,离北京更远,所以以谷物、棉等为主,
住宅地 香蕉地 内测 耕地 咖啡 种植地 外侧 耕地 丘陵冲击土 上的耕地
二 课题研究现状
案例一 北京市郊区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
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 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林木;而 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图一 为北京市行政区位图,图二为北京农作物 分布图)
图一
图二